全书8
八十年代等我血疑,排球女将,后面一点聪明的一休,圣斗士星矢,应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国门,并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的。所以,影视剧其实是最好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影视剧,可以具象直观的显示风土人情,思想价值,且传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 可以说,邓小平在为坚实的中日合作关系打基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他访问日本之后,由于中国的紧缩政策限制了外国投资,有3年的时间商业交往受到了阻碍。尽管有波折,但在邓小平时代的大多数时间里,中日两国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事实上,到1980年12月时中日关系已大为改善,使两国能够第一次举行内阁级的联席会议。[插图]此外,黄华和日本外相伊东正义在该月还签订了协议,由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OECF)向中国提供条件优厚的长期贷款。从1979年到2007年,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向中国提供的贷款多于它对任何其他国家的贷款,总计达到2.54万亿日元(按2007年汇率计算约合250亿美元)。[插图]日本企业在中国各地设厂,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前身)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它利用与日本企业广泛的关系网,寻找愿意对中国各部门的培训计划请求做出回应的日本企业。在邓小平时代的鼎盛期,日本在为中国的工业和基础建设提供援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各自的立场,以及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等,决定各自处理问题的角度、优先级不同,产生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博弈矩阵,有时候不取决于我们怎么想、怎么干,问题的结果在于其他方面的怎么想、怎么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败一胜。不知己不知彼,必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让苏联控制了德国的三分之一,其实是让它控制了巴尔干地区,这又对南欧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他没有提到围棋,但他实际上是在告诉万斯,苏联已经在南斯拉夫布下棋子,也开始在奥地利布子,它还会在西欧其他地方布子。他对继续向苏联让步发出警告,“你们的结局将是敦刻尔克。 原来是美国一直占据这个湾湾,继续支持着老蒋,所以1952年才是由老蒋代表中国与小日子签订了什么友好条约。 无论是跟日本还是美国,邓小平都在不不断跟各种领域或各种官职的人物谈判,不轻易放弃,很坚定目标,逐个击破,有柔有刚,从而取得成功建交! 1977年11月中旬,布热津斯基和他的中国问题助手米歇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开始与中国驻华盛顿的代表探讨他在1978年初访问北京的可能性。他最初宣布,他访华的目的是就广泛的国际问题与中方进行磋商,而没有提到建交问题。[插图]但是当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被告知布热津斯基的访华意愿时,邓小平马上回答说,中国欢迎他的到来。布热津斯基立刻着手准备行程;只要美方一做好准备,邓小平就会接待他 邓小平于1992年退出政治舞台时,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邓小平的全部工作都受一种深刻信念的指导,即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将给中国带来最大的进步;而这一嫁接外国科技与管理的过程对中国既有体制所带来的震荡不仅是可控的,而且为了全体国民的福祉也是值得大力推行的。 权威来自过去成功的经历,战略意识来自个人见识,人脉关系需要社交天分,政治判断力是综合素质 疆域太大反而带来非常高的管理成本,可以参考元朝或者是蒙古帝国最终的变化 中国皇帝极少有兴趣向亚洲大陆以外的地区扩张。在15世纪的短暂时期,中国的皇帝一度允许建造远洋船舶,7次派太监郑和远航,远抵中东和非洲东海岸。但后来的皇帝不但禁止这种远洋活动,而且禁止建造远洋大船。对他们来说,能够管好中国漫长的边境就够麻烦的,更不要说和远在海外的国家建立联系了。1793年当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提议通商时,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虽然毛泽东在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开始向西方开放,中国在1971年也重新取得了联合国的席位,但是毛泽东在世时中国的大门仅仅打开了一条缝。毛去世后,华国锋也接受对外开放的做法,但只有邓小平才真正打开了国家的大门,领导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邓小平时代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具备了足够的政治眼光与魄力去超越帝国主义时代的痛苦记忆,开始跟其他国家发展持久而积极的新型合作关系,从而使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新秩序中的一员。 虽然邓小平退休近十年后,中国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是申请加入的准备工作是从邓小平掌权时开始的。 在中国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一类机构之前,一些成员国担心中国的加入可能具有破坏性,会给这些组织的运行带来麻烦。但事实上中国的加入加强了这些组织,尽管它提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它遵守了这些组织的规则。 邓小平在1978年成为头号领导人时,中国的外贸额总共不到100亿美元;30年后这个数字增长了100倍。1978年,中国促请美国接受几百名中国留学生;邓小平去世10年后,估计有140万中国学生在海外留学,大约39万人学成归国。[插图]1992年时,中国已经在全球学术对话与全球贸易体系中长期扮演着积极角色,而最初的突破都是在邓小平担任头号领导人时取得的 评论里看书的都不看现在的数字吗?逮着之前的数字就按头反思了? 据教育部统计,2016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251.8万人,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达八成(79.9%)。 1978年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开始与国际组织建立联系时,大力发展各种专门的机构,它们实际上成了对外交往的缓冲器。来华的外国企业被安排在特区之类的特定区域,并设置了与外企打交道的整套制度,这样就人为设置了一道围墙,阻止外国人与整个中国的接触。在华外国人只能与各地的政府、大学和大公司中的外事办公室打交道。例如,外事服务局负责管理在外企工作的国内员工。为了获得更多中国极为短缺的外汇,外国人被鼓励用他们的货币兑换“外汇券”,在指定的“友谊商店”购物,他们在这里可以买到普通中国人买不到的外国商品。国营外贸公司控制着与外国人的大量生意,大部分外国人在半年一届的广交会上购买中国商品。中国的外贸部在监督这些专门的“外事”机构与外国人交往的政府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构配备有懂外语并熟悉外国习俗的官员。 在198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交往开始迅速扩大,超出了这些专门机构的范围。外国人的旅行不再局限于某些区域,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与外企直接做生意。以经济特区作为起点,后来扩大到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的很多做法,开始向全国传播。外国人蜂拥而至,使专门的“外事办”难以处理与之有关的全部事务。外事部门大多仍然存在,但其工作更多限于从事官方数据的收集。 在邓小平退休之前,中国的各类机构都开始为适应外国的常规而进行“接轨”。外贸企业要学习外国的法律、财会和组织方法。[插图]向外国教育机构输送留学生的大学和高中开始为学生设立入学考试和申请程序的培训计划。体育教练开始大力培养最优秀的运动员参加各种国际体育赛事。中国兴建了能够接待国内外游客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设施。为出口生产的商品,国内消费者也可以越来越多地买到。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扩大学术和研究机构以加强其全球大国的角色一样,在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学术和研究机构也有了极大发展,从而加深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 美国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是由担心权力过度集中的领袖们设计的。而由毛泽东所设计、邓小平及其同事做了重大修正的体制,则是为了解决相反的问题:为动乱不已、举步维艰、地区差异巨大的中国提供统一的领导。与美国人不同,邓小平及其同事相信,最终决策应以最高领导层对全局的政治判断力为基础,这要比以法律规范政府行为的独立司法制度作为基础更有益于国家。他们认为,立法机构制定法律但不负责执行法律的体制,不如集立法与执行于一身的体制更有效率 美国是由保留着独立权力的各州所组成,而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有一个控制着地方的中央政府。毛泽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将其深入扩展至全国。邓小平则要拉住这种试图到处渗透的统治结构的脚步。他没有制定地方必须遵守的严密规章制度,而是建立了另一种体制:由上级选拔领导班子,授予他们相当大的独立性,只要他们的工作能使经济快速增长即可。 北京控制各省的关键手段,是任免领导班子成员的权力。领导班子的成员通常有任职若干年的期限,但随时有可能被上一级领导撤换。党的领导班子里各个成员负责不同部门的工作,对他们做出评价的依据,不仅是他们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表现,而且还有整个班子及其下级单位的表现。在邓小平时代和此后的20年里,这种评价主要基于领导班子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多大贡献。近年来一些次要标准也变得日益重要,如培养下一代干部、环境保护、处置社会骚乱和对突发事态的反应 转:联系年轻干部的七种能力:“干部的七大能力是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让地方干部享受较多自由也存在着风险。邓小平建立的这种延续至今的体制,更重视结果而不是遵循规则,它所培养的干部要具有评估问题的全局观和创业精神,能够支持快速发展。但由于缺少上面的严密监督,很多干部不但能够想办法造福国家,而且也能关照自己与朋党并排挤其他势力 邓小平重视精英治国的做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国家。早在公元605年,隋朝便把科举作为决定那些有抱负的竞争者有资格成为朝廷官员的首要标准。但是自从邓小平出生的第二年,科举制便被废除了,直到他重新登上权力舞台,中国一直不具备足够的稳定性,领导人也没有政治决心为选拔官员重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精英主义基础。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根本没有机会上大学。此外,毛泽东认为“红”比“专”更重要,他喜欢工人农民甚于受过较好教育但“出身不好”的人(地主和资本家的子女)。因此,考试并未成为选拔和提拔干部的主要标准。实际上,1949年后,很多干部都是来自共产党军队或游击队的老兵,他们中间有文化的人很少。假如举行考试,他们和他们的子女不可能胜过“阶级出身不好”但受过更多正式教育的人。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大胆取消了“阶级出身好”这条选拔干部的标准,严格依照用入学考试来衡量的办法。根据邓小平在1977年采取的新路线,很多“阶级出身不好”的家庭的子女得以通过考试进入好大学并当上了干部 事实上,直至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前小时候总是觉得读这么多的书有什么用,很多一辈子都用不上,后来通过不断的成长和学习,最终才明白原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国家遴选人才,因为毕竟一个国家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将每人都培养成导弹飞机制造专家,总有一些人需要干一些最基础、最普通的工作,而在学生时期需要努力学习的最主要原因,除了那些高大上的理由以外,核心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你要向国家证明,你就是比别人要强”! 根本不存在绝对平等,只是适者生存,所有人都是被动的入局者,就看这入局者能否适应得了这世间的游戏规则,适应了可以生存,适应得好生存得好,否则出局 邓小平于1977年恢复的统一高考制度,并不是专门为选拔干部而设,而是一种为各行各业的大机构选拔最有才华的年轻人的制度。但是,所有被选为干部的人,都要首先在各级教育考试中证明自己。甚至在当上干部的人中间,出身名牌大学的最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在中央机关就业,入读较差大学的人则要从较低级别的机关做起。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1980年代末以后的迅速增加,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政府公务员时又增加了新的重要考试。不过,一个人一旦成为干部,他的升迁便不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考试,而是根据他的工作表现。这种制度在邓小平的接班人那里也得到了沿用。 学习能力也是一种能力,而且相比于情商和逆商来说,学习力真的是太容易了,只要你付出学习,定有收获。可是,在这负责的社会中,有的时候你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只有学习,才是付出跟回报成正比的。扯远了,作为基本能力之一,如果学习力不行,更何谈更为复杂的沟通力,领导力呢?所以,考试,不论我们怎么批评这种形式选拔人才,但至少,通过考试选出来的人,思维逻辑能力一定不差! 所以,迄今为止,在中国,普通人想改变命运,最便捷、最有效的道路,始终未变过,就是----参加各种考试!在中国,学历仍旧是最直接的分层工具(不接受个案反驳)。不停的有人抨击目前的高考制度,抗议目前的考试科目,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高考,如果没有数学、英语,身为普通家庭的孩子,你还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跟有钱人家的孩子拼?你所能拿得出手的,唯有“努力”二字而已。想要实现圈层跃迁,就只要不断的参加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做自己的贵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最有趣的现象就是社会分层,当然,这里指的社会分层是以贫富作为标准。富有的人一根烟、一杯酒、一顿饭可能就是穷人一年甚至更久的生活费。绝大多数人在社会底层挣扎着,为一日三餐、为孩子的学费、为拥有一个安身之所。所有人都想挣脱贫穷的枷锁,而苦于找不到一条正确的路。其实,这条路一直都没有变过,只不过,我们迷失了而已。 曾经,高考是所有人的希望,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拥有了未来,可后来发现,苦读16年,毕业之后的月薪还不如一个没有读多少书,直接步入社会的小商贩,比如说那个卖煎饼果子月入三万元的大妈;那个辞职卖菜月入两万元的曾经的教师;那个初中毕业靠炒酸奶三年买两套房的90后小哥…… 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好像读书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没有带给我们想要的生活。但其实,如果当你处在一个行业,没人在意你的学校,没人在意你的学历,也没有人关注你的专业,这时,你已经被社会的中上阶层所抛弃了,可能终其一生,只能在底层挣扎,因为你所从事的工作会轻而易举的被另一个人所替代,你没有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无坚不摧的竞争盔甲! 所以,迄今为止,在中国,普通人想改变命运,最便捷、最有效的道路,始终未变过,就是----参加各种考试! 在中国,学历仍旧是最直接的分层工具(不接受个案反驳)。 不停的有人抨击目前的高考制度,抗议目前的考试科目,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高考,如果没有数学、英语,身为普通家庭的孩子,你还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跟有钱人家的孩子拼?你所能拿得出手的,唯有“努力”二字而已。想要实现圈层跃迁,就只要不断的参加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1977年,我国开始恢复高考,这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比如我们所熟悉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升、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等等,《国际金融报》调查显示:中国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84%拥有高学历,48%毕业于985学校。 你还在认为读书无用吗?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分水岭,考上大学,拿到学历,这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你打开通过更高阶层的钥匙。 研究生考试,是提升自己学历、自我增值的另一个关键考试。现在研究生考试回流现象比较普遍,什么意思呢?就是工作几年后,重新返回学校读研究生,为什么会有这这样的选择呢?比如说,工作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想晋升、想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比如说本科学历,在一个行业难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提升学历为自己准备一条后路;比如说,评职称、晋升的需要等等。 考研的理由各色各样,但不管是什么理由,他们无非都想达到一个目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在社会、家庭的话语权,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有知识,就有话语权。 资格证考试,除了学历之外,一些资格证考试也是拓宽自己求职之路的必要因素,例如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证、教师资格证等等,都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含金量。 求职考试,这种考试包括参加各大公司的入职考试,也包括体制内的各种考试,例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意义里的比较体面的“正式”工作,好与不好,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目前为止,热度不减。 目前为止,考试是比较公平的一种改变出身的途径,因为你完全可以凭借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改变命运,那就是“努力”! 对于我们草根阶级,几十年前可以实现阶级跃迁的唯一机会就是高考,从底层到中产,从中产再到富裕阶层。现在大学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了,我们能给孩子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孩子尽可能多的结交一些优秀的学生人脉,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