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原文摘录
1994年《关于深化城镇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进行住房体质改革,并提出三大准则:其一,房地产建设的利益分配权留给地方政府;其二,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居民购房;其三,建立住房金融贷款的政策支持。 引自 第1章 城市发展的演进与困局 如果说分税制改革是给地方政府断奶的话,那么住房商品化改革就是给地方政府新的奶源,在两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的价值被无限放大,以至于超越了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的土地出让收入高达6.5万亿,占同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的66.48%。 引自 第1章 城市发展的演进与困局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缺乏统筹规划,对城市的未来缺少责任感。一些前任地方主政领导对区域发展采取“收割性”的模式。--成本优先诱发城市孤岛 引自 第1章 城市发展的演进与困局 我国同时存在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两个市场的二元结构,政府独自扮演土地要素征收市场和土地要素出让市场的纽带。 引自 第1章 城市发展的演进与困局 城中村的存在可以完善城市三大功能:一是为城市人口集聚性增长提供住房支撑;二是为城市化社会演变提供过渡空间;三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原村民提供了经济收入。 引自 “成本优先”诱发城市孤岛 在未来,新基建可 引自 土地食利阶层的消亡与复苏 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加了“举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内容。 引自 土地食利阶层的消亡与复苏 中国的土地使用政策是由行政划拨的无偿供应与市场化竞价出让两种方式构成,在征收上也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征收城市用地,也可以较低价格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称为土地供应的双轨制。 引自 土地食利阶层的消亡与复苏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的,包括,工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是相匹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人口转移是取长补短。 引自 土地食利阶层的消亡与复苏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主要有五个层面,每个层面总体上对耕地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制度上的漏洞,给耕地保护带来压力: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农转非审批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占用的异地补偿制度,土地复垦制度。 引自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规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所以在土地征收双规制下,农民保护自己耕地的法律地位是有限的,这给地方政府在一级土地市场提供了垄断的机会。间接剥夺了农民对集体资产增值的收益权。 引自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受攀比心理影响,政府过于倾向发展性投入,而忽视了保障性的服务性功能 引自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沉默的螺旋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引自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一般来说,初创型企业是野蛮生长,活下去是硬道理;发展型企业是能人经济与集权制度;大型企业是制度化管理下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引自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用佛教的观点解释,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引自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能会演变成形象工程,智慧城市可能演变成形象工程,新经济可能演变成形象工程,中国的形象工程表现形式远比西方国家复杂。从表现形式上,大概可以分为征集驱动型、决策失误型、利益输送型、文化糟粕型等四大类。 引自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
1994年,与分税制改革同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启了商品房的时代。同年,中国还开启了汇率制度改革。 引自 第1章 城市发展的演进与困局
6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