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早期历史
毓璜顶医院最初是由基督教新教的一支重要宗派—北美长老会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谈及毓璜顶医院的历史,就不得不从18世纪以来,基督教新教的“奋兴运动”说起。 在17—18世纪的欧洲和北美地区,经过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各宗派兴起了一场所谓的“福音奋兴运动(The Evangelical Revival)”,开启了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的热潮,当时较有影响的循道宗、浸礼宗、长老宗、归正宗、公理宗等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都卷入其中。这一方面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空前的财富、旺盛的活力以及对海外扩张的极大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宗教改革运动,教会一扫积年的颓废风气,呈现出许多新气象,积极介入各项社会活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传教热情。两种因素的叠加,使得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和基督教徒的传教激情,同时达到高潮。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还陶醉于封建制度最后的辉煌,并没有给这些传教士提供机会。 其后的19世纪被基督教徒称为“伟大世纪(The Great Century)”,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二次宗教大觉醒”进入高潮,直接导致了美国海外传教机构的陡然扩展。这场运动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1)开始,迅速席卷美国南北。1810年6月,在美国新教宗派公理会的支持下,美国海外传教理事会(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of Foreign Mission,简称美部会)在马萨诸塞州成立,成为第一个专门为海外传教而成立的跨宗派传教机构,并在1812年派出传教士前往东方的印度,正式拉开了近代基督教新教向东方传教的运动。 一般认为,近代入华的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派遣的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但成规模的新教传教士入华则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其中特别以美国差会为代表。此时的美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较多地承载着新时代的知识技艺和思想学说。1830年,美部会就派遣其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和雅裨理(David Abeel)抵达中国,稍后,浸礼会、美以美会、圣公会、长老会等主要新教宗派,先后成立了海外布道会,掀起了美国的第一次海外传教浪潮。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依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传教活动进展缓慢,早期试图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如马礼逊、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裨治文、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等,大多只能在广州、澳门或东南亚等边缘地区活动,仅能从事一些文字性工作,为其后的传教工作做些准备。 长老会(Presbyterian)属于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加尔文宗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瑞士,由法国人加尔文(Jean Calvin)创立,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国。1704年,爱尔兰长老会信徒移民至美国,组成美国长老会,总会设于纽约,自18世纪后期开始,长老会在教会和信徒数量上,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基督教新教宗派。自1741年起,美国长老会开始向印第安人传教;1810年,长老会加入美部会,参与海外传教工作;到1831年,长老会在匹兹堡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海外传教部,开始陆续向美洲印第安部落、非洲利比里亚和亚洲印度派出传教士,至1837年,已派出39人。 —— 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从闭关锁国走向局部开放。1842—1844年间,清政府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西方国家从而获取了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权利,传教士也获准在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中间传教,但仍禁止向中国人传教。在这一背景下,在1843—1844年间,美国长老会共派遣了7名传教士到达澳门,其中就包括后来来到登州、烟台的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他成为这一批受派遣者中第一个进入山东的长老会传教士。但他此次的山东之行,严格来说还是属于非法行为,故只能在沿海地区游历、散发宣传材料之后,返回了宁波。此后,美国长老会在厦门、宁波、广州等已开埠口岸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批传教点,陆续开办学校、诊所,初步形成了以传教、教育、医疗和文字媒介为主的传教方式。这种以传教事业为主,教育文化事业为辅的传教模式,成为其后美国长老会各差会传教策略的主要模式。据统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美国长老会共派遣了49名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近半数长期留在中国工作。(2)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特别是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的转折点。其中中法《北京条约续增条约》第六款中规定: 即晓示天下黎民,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造礼拜,且将滥行查拿者,予以应得处分。又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这一条款标志着清政府从此结束禁教政策,进入允许西方各国在华自由传教的时代。此后,西方传教士在这项政策的保护下,迅速将其传教事业从东南沿海地区,推广至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基督教迎来了在华传播的新时代。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长老会作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力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立即开始了抢占山东的努力。 —— 在美国内战之前,因为在废奴问题上的认识分歧,美国长老会一直存在新派与旧派之争。1857年新派脱离美国长老会总会,在南部另设长老会,成为南部联合大会。至此,美国长老会分裂为南、北两大宗派。南、北两派长老会都先后派遣传教士来华。如1856年,应思理(E. B. Inslee)就受美国南长老会委派,前往宁波传教,并在此后长期在杭州活动。但就山东地区而言,主要是北部长老会所派遣的传教士,一般称为北美长老会、北长老会,或直接简称长老会。 近代基督教新教在山东的传播,其实早在烟台开埠之前就已经开始。第一个踏上山东土地的新教传教士是郭实腊,他曾于1831年或1832年间到山东游历,在当地群众中散发基督教书籍。(1)1835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和美国的史蒂芬(Edwin Stevens)也曾乘坐美国货船“福隆”号,到达山东半岛的威海和烟台等地游历,并散发基督教印刷品和出版物。(2)如上节所述,1843—1844年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也曾到达登州、烟台。但此时他们的行为,还属于非法行为,只能算是短暂游历。首先在山东建立传教组织的新教团体,则是美国南方浸信会。1860年,该会传教士花雅各(J. L. Holmes,或译为霍姆斯)自上海抵达烟台后,建立了山东第一个新教组织,也正式开启了新教在山东近百年的传教历史。 基督教新教在山东的传播始于烟台和登州,与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其温带半湿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特别是夏无酷暑,对无法忍受南方夏季炎热的传教士具有极大诱惑力。而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尤其是作为山东仅有开埠口岸的特殊地位,为传教士提供了生活、工作上的诸多便利。著名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的传记作者费丹尼(Daniel W. Fisher)曾说: 在那个时代,中国北方的北戴河、南方的牯岭和莫干山都还没有开辟为避暑地,烟台和登州是唯一可以避暑的地方。(3)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权。登州(后改为烟台)等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此前被限定只能在沿海五口活动的传教士们立即兴奋起来,纷纷前往各新开口岸建立基地。就像此后长期驻留烟台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思(John Livingstone Nevius)所说: 长江和华北现在若干地区正在向我们开放。我们应该看到,事实上是全中国都已经向我们开门了。从条约方面来说,它是开了,其余开放工作就要由我们传教士自己来干。(4) 除去前述短期游历的麦嘉缔,美国北长老会最早来到山东的传教士是1861年5、6月间抵达登州的盖利夫妇(Rev. and Mrs. Samuel R. Gayley)、丹福斯夫妇(Rev. and Mrs. J. A. Danforth)和倪维思夫妇,由此正式拉开了北美长老会在山东的传教事业。1862年,美国北长老会海外传教部同意山东传教士的请求,在中国北方建立一个新的差会,称为“山东差会”,成员包括倪维思、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郭显德(Hunter Corbert)、格林(David Green)和麦嘉缔等,总部设在登州,并要求尽快建立其他布道站、学校等。此后,在这些传教士们的努力下,长老会在山东的传教事业,从19世纪60年代的登州、烟台肇始,通过教堂布道和旅行布道,建立了差会—布道站—外部布道站三级布道体系,并逐渐向南、向西扩展,传教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山东省。到1910年,北美长老会就成为进入山东的欧美各主要新教宗派中最大的一支力量,有外籍传教士69名,建立教堂58座、学校187所,发展教徒8 962人,远远超过其他新教组织。(5)到1920年,北美长老会更是在山东有外籍传教士135人,建立教堂60座、学校454所,发展教徒14 789人,更是远超其他新教传教组织,蝉联山东最大新教差会。(6)从以下更为详细的1912年山东基督教新教各差会各项事工统计中,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这一点。 —— 1843—1844年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也曾到达登州、烟台。但此时他们的行为,还属于非法行为,只能算是短暂游历。首先在山东建立传教组织的新教团体,则是美国南方浸信会。1860年,该会传教士花雅各(J. L. Holmes,或译为霍姆斯)自上海抵达烟台后,建立了山东第一个新教组织,也正式开启了新教在山东近百年的传教历史。 —— 美国北长老会在烟台的传教事业,则始于稍后的1862年。是年,作为北长老会医疗传教士的麦嘉缔夫妇和另一位传教士格林,乘坐法国商船“Maric”号来到登州,适逢美国长老会总部批准成立长老会山东差会,并要求尽快建立其他布道站,而此时烟台已经开埠,但还无长老会传教士活动,麦嘉缔遂决定在烟台开展传教工作。1923年出版的《烟台要览》也记载:“烟台之有耶稣教,始于清同治元年(1862),有美国长老会教士麦嘉缔至烟传教。”(8)1863年,麦嘉缔在烟台的通申村建造了住所,并计划在烟台租一间房子,作为行医和布道之用。但由于当地民众的反对,麦嘉缔在烟台的传教工作进展缓慢,不得已之下,1865年,正好此时同为北长老会传教士的郭显德夫妇从登州迁往烟台,麦嘉缔遂将烟台的传教事业交由郭显德夫妇,自己返回了宁波。 麦嘉缔虽然离开了烟台,但他毕竟开辟了长老会在烟台的教区,为在其后到达的郭显德、倪维思等人的传教活动做了一定准备。在麦嘉缔离开烟台前夕,麦嘉缔和郭显德建立了长老会在烟台的第一个教堂,吸纳了许多来自登州的本地教徒。(9)“麦嘉缔离烟返宁波后,郭即迁入市内麦氏居所,以此地为立足点,一方面外出在闹市传教,另方面留意寻觅新的据点。”(10)1869年倪维思夫妇自美国返回山东后,也将烟台作为其永久居留地。在郭显德和倪维思的领导下,长老会在烟台的传教事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传教士及中国助手举办了大量的教堂布道和巡回布道。至1876年,北长老会烟台教区人数增加到238人,创办了三所学校(一所男子寄宿学校、一所女子寄宿学校、一所男子日校),共有学生52人,成为长老会在山东最大的教区。虽然自70年代开始,长老会山东差会已不再以登州、烟台为中心,而是拓展到东部的登州、烟台,中部的济南、潍县(今潍坊市),西部的济宁等地,呈全面发展之势,但直至1912—1913年间,北美长老会在山东设立的9个教区(滕县1913年设教区)中,烟台教区各项事工依然非常突出。通过下表的各项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这点。 —— —— 稽尔思(在毓璜顶医院的部分历史记载中,也见有译为“希尔思”或“希尔”。但在最早的中文资料中,则被译为“稽尔思”,且“稽尔思”更为常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关于其生平,文献资料中的记载并不多。所幸曲拯民先生据称采访了稽尔思后人,并有如下描述: 希医生(1879—1951,即稽尔思)的祖先为严守基督教信仰,克苦、勤俭、自恃的人,所谓清教徒者。于1625年前后为逃避宗教迫害,自英国移民来新大陆定居,但最早的一批已于1620年到达。后来由于新移民之间彼此在信仰上发生歧见,也许因东北气候寒冷,甚至为寻找较肥沃宜于耕种之地,逐渐向西南方移殖。总之,到了希医生时期,希家祖先在宾州择地定居日久,因此他出生宾州。背景与传统如此,笃诚的态度世代绵延,父亲职业牧师,母系家庭则颇富有。大学时期,结识一位牧师的女儿,同班又同年,双方家长巧同职业,不久,立誓白首之约。后来他转入宾州大学读医科,宾大设于宾州的费城,1740年为弗兰克林所创。当年的费城是美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繁华之地,宾大尤为出色、著名。读毕,实习期过,完婚,游世界一周。返后,阅长老会公报,谓中国北方一新辟港口烟台市,人口增长中,急需一间现代化的医院等情。夫妇读毕,颇为所动,立下宏愿,决心将所学献与中国。当时,或经双方家长之助,先获美国长老总会同意,并向洛克斐勒家族呼吁,获得经济支持的承诺,加上美国各地长老会民间团体和工商界人士的援助,计划遂粗成。洛氏经营煤油业成功,时已成巨富,一向拨余利之部分来资助慈善事业。后来事实证明洛氏不独拨款予烟台毓璜顶医院充初期的建设费,也多次帮助过常年的经费。(1) 这一记载,虽然产生时代较晚,但很珍贵。曲拯民先生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童年及小学、中学均在烟台教会学校度过。父亲曲子元为当时烟台基督教会领袖,曾任长老会所创办教会学校真光女中校长。因家庭关系,曲拯民与当时长老会传教士及其家属多有交往,又热心烟台文史,不遗余力与当时的传教士后人联络采访,拾遗补缺,极大地弥补了档案材料的不足,填补了烟台开埠历史的诸多空白。 关于稽尔思前来烟台的原因,在前述曲拯民采访稽尔思后人的记述中,是因为“阅长老会公报,谓中国北方一新辟港口烟台市,人口增长中,急需一间现代化的医院等情。夫妇读毕,颇为所动,立下宏愿,决心将所学献与中国”。但在英国人阿美德撰写于1936年的《图说烟台(1935—1936)》一书中,则明确记载是由于郭显德的力邀: 毓璜顶医院,是目前烟台最大的医院,追溯它的建立,与美国传教士郭显德牧师(Dr. Hunter Corbert, D. D.)有很密切的关系。郭显德牧师是老资格的传教士,他意识到,如果在烟台这样一个长老会基地城市建立一座医院,对于长老会的传教事业将有非常必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1906年他休假期间,郭显德牧师碰巧遇到了刚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医学院毕业的希尔思博士夫妇(Dr. Oscar F. Hills),就将他的这一宏伟计划告诉了他们,并引起了希尔思博士夫妇的兴趣。在1907年,希尔思博士夫妇被美国长老会任命为传教士,启程前往烟台,并于次年到达烟台。在希尔思博士初来烟台学习语言期间,在郭显德夫人的帮助下,首先开始了培训护士的工作,同时还开设了一个小诊所。在认真细致的计划之后,一座以美国规范和标准建设的现代化医院终于创立了。此后,在门诊部大楼上又加盖了第三层,用作美国护士的宿舍。两年以前,又有一座漂亮的新建筑建成使用,这是一座专为中国护士修建的大楼,楼下是教室,楼上则是宿舍。(2) —— 从位于大楼北侧的宽敞回廊向外看,因为其高度大概超过海平面100英尺,视野非常开阔,俯瞰整座城市,几乎可以将其尽收眼底。只见一座座顶上覆盖着红瓦的砖石建造的小楼鳞次栉比,还有忙碌的烟台港口,它的那两座标志性的灯光可以旋转的灯塔(1),以及散布在海面上的零零星星的美丽的小岛,这样的港口美景,足可以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相媲美。 ——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