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什么叫“国料“?照字面着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特,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倘说:中国的国粹,特别而且好;又何以现在糟到如此情形,新派摇头,旧派也叹气。 倘说:这便是不能保存国粹的缘故,开了海禁的缘故,所以必须保存。但海禁未开以前,全国都是“国粹”,理应好了:何以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闹个不休,古人也都叹气。 倘说:这是不学成汤、文武、周公的缘故;何以真正成汤、文武、周公时代,也先有桀纣暴虐,后有殷顽作乱;后来仍旧弄出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闹个不休,古人也都叹气。 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 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
他在《花边文学·序言》里谈到,在书报检查制度之下的文章,“副刊编辑先抽去几根骨头,总编辑又抽去几根骨头,检查官又抽去几根骨头”,他说他“是自己先抽去了几根骨头的”。可见他写作时的处境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戴着镣铐的跳舞”。有人把“隐晦曲折”说成是鲁迅杂文的基调或风格,其实是为了对付检查制度不得不然。
现在距鲁迅买到《二十四史》已经过去八十五年。这八十五年里,人类有了飞速的进步。现在已经是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了,许多重要的书籍都已经有了电子文本。学者要做一个课题,可以随时到网上去搜求所需要的种种材料,比“一屋图书”的信息量不知道要大多少。要是鲁迅生在今日,他就不必在大陆新村的住宅之外,另租一室去存放书籍了。 我这个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是只有纸质的书,没有电子书的;现在是纸质的书和电子 书并存的时代: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电子书完全取代纸质的书的时候。不知道那时还有没有出版社和图书馆,那时的出版社卖什么给读者,也不知道那时的作者怎样发表作品和得到他想要得到的报酬。以我贫弱的想象力,实在想不出来。
鲁迅所反对并进而要对之进行改造的“国民性”,是一种出于官方需要而制造出来,并加以提倡的“官方民族性”,即奴性。它是本国和异族统治者加于“国民”身上的精神奴役创伤,是一种民族性的痼疾。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是对国民精神进行“疗救”,方法是启蒙,要国民自己起来清除统治者加于我们民族身上的可耻的奴隶性格,做一个现代人;其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则是“立人”,建立“人国”,创立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他的“改造国民性”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前进、向上的现代的、民主的内涵,不仅和促成希特勒上台及“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封建法西斯的专制主义“思想谱系”了无关系,而且它反对的正是这种压迫人、奴役人,不把人当人的专制主义“思想谱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