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童年
“男人和女人之间,”他终于开口了,“有时候会萌发某种天然的、不可预见和预知的吸引力,如果两人发现彼此有吸引力,或者换句话说,由美貌所吸引。通常来说,女性的容颜甚于男性。为什么一个人会去追求另一个人,为什么会由于美貌引起拥抱的欲望,产生那种吸引力,那是我无法解释的奥秘,我只能说,就我自己的肉身而言,被一个女人所吸引是我能想到的对其美貌的唯一奉献。我把这叫作奉献,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给予之物,而不是一种羞辱。” 引自第40页 如此说来,他算是从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嘴里得到了答案。由善意而来的是友情和快乐,会有草地野餐或是午后林中漫步的陪伴。然而,由爱意而来的结果,至少是那么急切地表现渴望的结果,却是失望、疑虑,还有心酸。就这么简单。 再说,他到底想怎么着呢?埃琳娜,一个只不过是他认识的女人,孩子新朋友的母亲。是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男女之事没有完全忘却,他就想去勾引她?是因为他非要将一己之愿(情欲与性爱)置于普世的习俗(友善与仁慈)之上?还有,为什么他总是在追问自己,而不是像别人那样就这么简单地活着?从旧日的心满意足(符合一已之愿)到如今的心神不安(面对普世的习俗),在这种极其不情愿的转变中,难道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莫非这一循环的自我审问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每一个新来者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否可以说,阿尔瓦罗、安娜和埃琳娜现在已顺利通过了这一过程?如果是这样,他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成为一个新人,一个完善的人? 引自第70页 我为记忆感到痛苦,或者说困于记忆的阴影之中。我知道,我们在这里都应该洗尽过去的痕迹,说实在的,我并没有什么大本事能召唤过去。可是那阴影就是徘徊不去。我就是为此而痛苦。不过我不想使用‘痛苦’这字眼。是我攀住了它们,那些阴影。 引自第80页 因为历史没有在场的证明。历史只是我们看待以往的一种形式。它没有力量抵达当下。 引自第140页 这本书代表了我们两种看世界的眼睛,一种是堂吉诃德的眼睛,一种是桑丘的眼睛。对堂吉诃德来说,他要战胜的是巨人。对桑丘来说,这只是一座磨坊。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你不在内,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同意桑丘的看法,认为这是磨坊。其中也包括了插图画家,他画出来的就是磨坊。也包括了写书的人。 引自第186页 所有最好的礼物都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 引自第316页
3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