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语言之为理知与感知的交汇处
子樾
读过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一个语词只有在一个系统中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甜、苦、辣这些概念,你或许也很难知道酸是什么感知。——联想到《神谱》里给诸神命名,还有大量神话故事中冗长且枯燥的命名板块,“把一个独立的东西(暂且这样称呼)放置进一个系统中,赋予它名字,并描述ta与其它东西之间的关系“,这种定位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创建最基础的秩序来提供稳定感?使为其命名之角色感受到掌控不可亲自感知之事的掌控感?
“感知需要一个语言系统才能成形。”系统存在之后,对事务的感知才能逐步其中逐步成形。
“言说不是搬运,而是成形。”不是把你内心的东西一条一条通过直接对应的语言说出来,而是在说出来的过程中,言语成形。不是先有成形的语言,你把它挑出来。
语词是感知与理知的交汇。语词能起作用,是因为一方面跟我们的经验相连(感知),另一方面它在一个系统中跟其他语词连着(理知)。
-
反心理主义
心理主义是把语词意义还原到心理活动,心里的画面决定了语词的意义。而反心理主义,则在于反对用心理意向来解释语词的意义。——因为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贯、理解更加不可能?
但反心理主义又会使得后人只敢谈语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敢谈语词的感性内容。——也很难达到真正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的语词体验,是仍然在语词的逻辑联系中来理解语词,但是,语词带着形象,所以逻辑联系不仅仅是形式符号间的联系,还包含着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感觉的逻辑”。
语词形象是什么?无论你心里浮现的是什么形象,它都是围绕着语词用法得到理解的。语词形象是被语词用法稳定住的形象。比如说提到“笑”,比如说“笑”,不仅有个定义,还有形象,需要跟嘴巴相关联。所以你有意识,笑需要跟嘴巴相连,没有嘴巴,就无法产生笑。甚至不仅需要嘴巴,还需要其它五官的搭配,笑才能被称为笑。
有的描述是逻辑上合理,但形象上说不通,有的则是反过来。比如说看到一个茶壶在笑,茶壶的壶嘴是嘴吗?但好像光有壶嘴无法构成笑,最好加上眼睛和鼻子可以。
-
象
意、象、言,“象指的是图画和语词之间的联系,它把分散的经验跟一个概念联系起来。”
象是一个成形的过程,而非已成形的形象。它服务于逻辑的目的。——这个点不太好感知,之后再从别的文本理解。
子樾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感觉与料理论
核心问题:感觉与料理论是什么?它能回应哲学中的什么问题?(第二个问题可能会在之后的章节...
-
第五章:闻知与他心
闻知指从他人处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包括感知。但是,闻知不等同于感知,也不如感知那么切身...
-
第六章:语言之为理知与感知的交汇处
-
第七章:推知
语言是实在的逻辑形式,它把事物带入了一种逻辑体系之中。 一般事实:是凝结到语言中的经验,...
-
第八章:感-知与感受
西方哲学有一传统:把理知当作目标,感觉被认为是低一级的认知。对于后者的原因,一是因为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