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与我
王小波在书里说: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我小的时候,北京不但有城墙,还有很多古老的院子——我在教育部院里住过很久,那地方是原来的郑王府,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了王府的旧貌,屋檐下住满了燕子。傍晚时分,燕子在那里表演着令人惊讶的飞行术:它以闪电般的速度俯冲下来,猛地一抬头,收起翅膀,不差毫厘地钻进椽子中间一个小洞里。一二百年前,郑王府里的一位宫女也能看到这种景象,并且对燕子的飞行技巧感到诧异——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很遗憾的是,现在北京城里盖满了高楼,燕子找不着自己住过的屋檐,所以也很少能看到了。现在的年轻人读到“似曾相识燕归来”,大概也读不懂了。所幸的是,北京还有故宫,还有颐和园。但是没有了城墙,没有了燕子,总是一种缺憾。于是我想起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某个初夏的傍晚,我和家人去北海公园散步,走到五龙亭的时候,看见极多的燕子在天空低回盘旋,尖声鸣叫。我简直惊呆了,虽然我是在北京长大的,但以前几乎从没见过燕子,更别说是这么一大群。燕子的鸣声很尖锐,在傍晚阴郁的天色中,接连不断的鸣声甚至显得有些凄厉。
4月17日傍晚,北海公园,拍摄雨燕的市民。图源:https://www.sohu.com/a/316792107_114988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是一种北京地区特有的燕子,叫北京雨燕。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的原型就是北京雨燕。它们的脚非常短,无法在地面行走,进食、饮水、睡眠等都在空中进行,因此也被称为“无脚鸟”,只有春末夏初繁殖期间会进入洞穴筑巢。所以,雨燕一旦掉到地上,就再也飞不起来了,除非有人把它捡起来,把它托在自己的手上重新放飞。
2021年6月21日,飞翔在正阳门上空的雨燕。杨华 / 摄 图源:https://new.qq.com/rain/a/20220718A074N700北京雨燕格外钟爱在古建筑的木结构缝隙中筑巢,这可能是因为它们长期在北京地区生活,已经适应了人类环境。在正阳门、雍和宫、北海公园、颐和园等地的古建里都能看到北京雨燕的身影。上世纪初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曾经达到5万只,但近些年来,由于古建的大量拆除和防鸟网的安装等原因,雨燕数量已经锐减到3000只。
2014年5月24日,颐和园,一位志愿者放飞佩戴完追踪器的雨燕。当天,鸟类专家和志愿者对颐和园八方亭内栖息的雨燕进行年度调查。图源:https://new.qq.com/rain/a/20220718A074N700北京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正在积极进行雨燕保护的相关探索。查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我初中隔壁班的生物老师就参与了雨燕的观测和保护活动,还尝试在学校里悬挂自制的人工巢箱吸引雨燕入住,可惜并没有成功。我的初中曾经是一所教会学校,里面保留了原有的两座仿西式建筑的教学楼和一座小教堂,它们大概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现在用作教学楼和礼堂。(因为是石头做的西式建筑,所以肯定没有木梁木椽给雨燕住啦。)我曾经在西边的那栋楼里上过课,那时候老师不让我们随便上三层,因为楼板不太结实,踩一下就觉得整层都在震动。也不知现在修好没有。
2019年4月17日傍晚,在北海五龙亭阴暗的木结构缝隙中安家的雨燕探出了头。图源:https://new.qq.com/rain/a/20220718A074N700雨燕每年7月繁殖结束后离开北京南飞越冬,第二年4月再飞回北京。以前人们并不知道雨燕每年离开北京后会飞到哪里。有人猜测是飞去了印度,也有人猜测是去了东南亚。2015年,通过新的观测设备,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雨燕离开北京后一路飞到了南非高原,路程达1.5万公里,第二年春天再越过漫漫长路,从南非返回北京。北京雨燕的寿命至少有十年,所以,在这一生中,它们曾经飞越超过三十万公里的旅程。那天我坐在五龙亭下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周围这些平平无奇的小燕子曾经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到达地球的另一端,却从不在那里落脚,连睡觉时都在天空漂游……
《北京雨燕的迁徙之路》视频截图。图源:https://new.qq.com/rain/a/20220718A074N700我比雨燕大,比雨燕健壮,我有飞机、火车、轮船,但我从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连想都没有想过。今天是7月7日,雨燕快要启程了。也许今夜我会有机会梦到南非高原上的枯草吧,让我的梦飞得比雨燕更快更远吧。
一个梦……
补充几句很煞风景的话:
这个生物老师是北大毕业的,当时因为资历浅,生物实验材料都是她负责准备。我曾经和父母议论,北大的高材生为啥要来我们这么个破初中消毒培养皿,配试剂,种天竺葵,泡猪心,切洋葱,养金鱼藻?真是大材小用。
结果,现在看来,有编制的初中老师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就业选择了。生物专业的就业在当时确实已经不太好了。我母亲就是学生物的,她对自己的专业十分厌烦,觉得净是些死记硬背,不动脑子。我经常在路上指着某棵植物问她这是什么物种。如果她能答出来,总会加上一句“你看,学生物的也就能认个花,千万别学生物”;如果答不上来,就直言“你看,学生物的连花都认不出来,千万别学生物”。我戏称为“生物劝退二象性”。
世上或许也没有完美的工作吧。通过工作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在业余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个老师确实也发挥了自己的专长,雨燕观测保护这事可不是随便拉个人来都能做的。
但我还是觉得现实的引力很沉重,我还是觉得我飞不起来。
参考文献: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