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模式
我的目的是创建出一种历史,这种历史有多种不同的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在我们的文化中,人被塑造成各种主体。我的工作就是分析将人变成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模式。
第一种是质询模式。它们试图将科学地位赋予自己。 比如,在普遍语法、语文学和语言学中,将说话的主体客体化;再或者,在第一种模式中,在财富和经济分析中,将生产主体,劳动主体客体化;又或者,第三个例子,在自然史或者生物学中,将活着这个绝对事实客体化。
在我著作的第二部分,我将我研究的主体客体化称为“区分实践”。主体既在他的内部自我区分,也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过程使他客体化了。例子是:疯子和正常人,病人和健康者,罪犯和“乖孩子”等。
最后,我试图研究人使自己变为一个主体的方式。这是我目前的工作。比如,我选择了性这个领域一男人是如何学会将自己看做是性的主体的。
这样,我研究的总的主题,不是权力,而是主体。
76人阅读
沙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三种模式
-
不应该把人们的创造性行为归因于他与自我的某种关系
问:如果一个人不依靠知识或者普遍规律就来创造自我,这种观点又如何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区别开...
-
自由是伦理的本体论状态
这么做完全忽略了自由实践这个伦理问题:人们如何才能够践行自由呢?就性而言,很显然,通过...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