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文》私记
1.打好古文功底,助力写好白话文。文言可以陶冶情操、增强感知,使文章散发出独有意境与格调的“语言文字气场”。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等人的某些白话文与《世说新语》。
2.科考文体反映人的政见政语,即政府人员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策与论的政论性很强,从经史或时务中出题,多提问治理国家的内容,考察德、才、识、学(价值观、文词、时政熟悉度、理论修养)以及运用经史理论解决国计民生(政军经文教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一,策,始于政务咨询,往往引经义论事。宋元试策里一次考五道。其二,论,相当于命题作文,宋元试策里一次考一道。
3.策的考试种类有两种。其一是策问,设题指事,类似于命题作文。其二是对策,举经史政事为问题,随问而条答之,不写题目。(如下要求还是很高的,可见优秀的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优秀的,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策问是有相当难度的,需要表现出考生创造力和政治文化水准。它要求考生熟读经史,善于观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对一些重大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有独到见解。也要有较高的写作技巧、华丽的文采和鲜明的思想主张。这样的试题,如果没有坚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无法很好地完成的。 引自第49页 4.“功夫在诗外”,“学以致用”。论断结构:申明观点-论证严格-实干对策。议论文用以传达自己完全自由的观点给别人,使之明了;理论用以接受论证判断检验,解决现实问题;对策用以联系实际、陈当务之急。避免厚词藻而薄观点,“此辈诚有词华,然其体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避免有对策而无论断,“进士不寻史传,惟诵旧策,共相模拟,本无实才”。
5.珍惜资源与时间。就古代一般读书人来说,不可能得到那么多书、也不可能读到那么多书。古今多的是“苦无书久矣!”之人,亦多的是“苦时间有限矣!”之人。有便捷的书籍资源与精湛的医疗技术,生于这个时代何其幸运!
6.多闻多见,始有对策。张之洞1875年《輏轩语》言,“对策谈何易易,平日见书我者,学问有门径者,自能多有所知,不至瞠目茫然…经文或可欺门外汉,对策除平日多读书外,别无捷径。”
7.欲得高第,除文章写得好外,关键还在其书法。清朝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地步。
因而有的考生策文流畅且颇具才华,但由于不合楷法,或书法不佳,至使应试受挫,或未被列人优等。正如康有为所说:“国朝列圣宸翰,皆工妙绝伦,而高庙尤精。承平无事,南斋供奉,皆争妍笔札,以邀睿赏,故翰林大考试差、进士朝殿试、散馆,皆舍文而论书。其中格者,编、检起授学士,进士殿试得及第。朝考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人翰林。其书不工者,编、检罚俸,进士、庶吉士散为知县。” 引自第84页 8.仅就应试而言,管用书籍无外乎两方面:策书,类书。没有一定的知识支撑,要想得心应手地写好策文是不可能的。
9.策书,类似于参考书,即对策范文以及提供论据论证的书籍,强调“记诵之博”,有此本领才谈得上“以学识见长”。如真的能够审时度势,有针对性记诵其章节,在对策过程中确实能事半功倍。
10.类书,类似于工具书,强调“格物致知”。避免“遇事执迷、左右言他、束手忸怩”之顿,又得“事事物物之原,悉了然于心目之间”之喜。(序言好极了,于是该页全摘如下。)
类书究竟有什么用途?古人为什么花那么大的气力去编纂类书?宋代高承撰、李果订的《事物纪原》的两则序言说得非常清楚。阎敬在《事物纪原》的序言中说:“盈天地之间唯万物,亘古今有事变焉。物有万殊,事有万变,而一事一物,莫不有理,亦莫不有原。不穷其理,则无以尽吾心之知,不究其原,又曷从而穷其理哉。故圣门之学,以格物致知为先;文学之士,以博问洽识为贵,而一物不知,又儒者之所耻也。夫以有限之见闻,而究无穷之事物,况载籍之繁,汗牛充栋,虽矻矻穷年,而欲其知无不尽亦难矣。此《事物纪原》之所由作也。敬少游群痒时,国子祭颐庵胡先生致政以归,居城南别墅,敬以乡子弟抠衣门墙,考德问业,启益良多。先生曾以是书授敬,日:‘子详观而识之,亦格物穷理之一助也。敬拜受而伏读之,不啻溯黄河之流于昆仑,而知其源之所自也。大而天地山川,小而鸟兽草木,微而阴阳之妙,显而礼乐制度,古今事物之变,靡不原其始,推其自,而详其实也。初学之士,得而阅之,则事事物物之原,悉了然于心目之间,亦可以知其概矣。其为益也不既博哉。”李果也在《事物纪原序》中说:“…士子恒业,多闻多见,儒家所尚。然非格物致知以穷其理,广求博采以资其学,将见闻见孤寡,遇事执迷,接谈有及,未免左右言他,束手忸怩,不能为世之有无也。是书诚多闻多见之捷径,格致穷理蓍龟,学者苟能熟读玩,溯流寻源,则涉猎酬对,泛应曲当,无所不矣。此颐淹所以珍重,而后学所当为至宝,博雅君子,再加增益而是正之,固所望也。 引自第89页 11.“随着考试多样化,只有扩宽知识面,培养独立的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12.“时文之精,即古文之理也”。多看优秀策论文。其能反映出高超的文字水平、或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对经史典籍的精深理解,供我们得到启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