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两年前的冬天,当我决定推翻之前写的全部内容、重新写这本书时,能够理解我的人很少。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这是一本被人翘首以盼、万众期待的书。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在真正发生之前,绝大部分人是不关心的,在少部分知道的人里,大部分也感到无所谓,只有其余很少部分的人,想让这件事快些发生。
是啊,为什么不快些呢?这难道不是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吗?天下武功难道不是唯快不破吗?何况这本书既然讲的是“成名”,那么难道不该像张爱玲的那句名言那样——“出名要趁早”吗?
不,恰恰因为这本书讲的不是“出名”,而是“成名”,所以更值得花时间去想清楚。就像我在书中写的那样,“出名”并不难,但好的名声和人望,是需要时间去孕育和积累的,急不来。
如果把名望理解成产品,那么好的产品必须经过反复的打磨才有可能被消费者接受。
如果把名望理解成品牌,那么优秀的品牌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他人可以不假思索信赖的结果。
而名望这东西,恰恰是这二者的结合,既需要像好产品那样被反复打磨,更需要时间来开花结果。
我试图用最简单、最浅显的语言来写这本书,因为我相信有非常多的人需要它,因此易读、易记、易传播非常重要。
何况,在这个世界上要把一件事搞复杂很容易,要把它弄得清晰易懂反而很难。
不过幸好对我而言,在简单的事和有挑战的事之间,我永远选择有挑战的事。
因为我相信,当一个人在探索自己能力边界的时候,也同时拓展着自己的能力边界。
“出名不等于成名,想要成就一个人的名望,最简单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演讲与写作。”——这句话就是本书最核心的要点。
在此之前,如果你问别人如何才能成名,可能 1000 个人有 1000 个答案,这些答案未必是错的,却无法给你明确的方向和行动的指针。
你会发现,在某个重要的观念被提出之前,似乎一切都是混沌不清的。比如,为什么会有白天与黑夜?人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于是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观测宇宙,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于是从体液说到恶气说,再到细菌微生物和基因,我们明白了自己的现在;于是从神创论到进化论,我们理解了自己的过去。
这些解释就像历史上所有的解释一样,都不是终极的,如同物理学家戴维·多伊奇所言:科学的进步永远是一种好的解释,被另一种更好的解释所替代。这就俗称的“范式转移”。
但有趣的是,曾经晦暗不明、众说纷纭的解释,在某个观点被提出,再被大众逐渐知晓之后,突然所有人都发现:“对啊!理应如此!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嘛!可之前为什么就没有人往这个方面去想,去总结呢?”
我希望这本书,就能让你产生这样的思考。
虽然它不涉及自然科学,也未必算是社会科学,却跟这个时代的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互联网的出现除了加速信息的流动,也让每个普通人受益。我们的想法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变成文字被人阅读,我们的语言能够以极高的效率被人听到,短视频的出现更让每个人被其他人看到的可能性被无限提高。
如果你是个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好人,那么你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进而去影响和帮助更多人。
归根结底,能让一个人得一时之快的,可能是技巧,但让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永远是一种优秀的价值观。
因此,我请到了我所认识的人里,那些让我钦佩的人,来给这本书写推荐语。
薛兆丰老师在写作专栏的时候,可以因为一个词语的准确性跟编辑反复推敲。哪怕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也愿意接受全新的表达方式来重塑自己无比熟悉的内容,只为了能让更多人理解经济学并从中受益。
万维钢老师是我最钦佩的专栏作家,他不但阅读量极大,还能够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把最新的思想和洞见讲述得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刘润老师对自己敢下狠功夫,一年 365 天,他能把至少 200 天用在出差到各地做实地调研上,剩下的时间又笔耕不辍,几乎是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在发表自己的思考。
施宏俊老师是优秀的出版人,《追风筝的人》《魔戒》《指环王》《穷查理宝典》等百万级别以上的畅销书都出自施老师之手;更让人钦佩的是,当年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出版社的时候,施老师毫无怨言地从事校对工作,靠着一点一点积累,成了了不起的出版人。
古典老师性格颇具侠气,爱好多远,交友广泛,却能够在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给无数迷茫的人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成甲老师为了搞明白到底“何为正确”而钻研学习的方法,可以多年保持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坐在书桌前阅读反思,并不停请教、学习。
剽悍一只猫为了完成自我的修炼,坚持不抛头露面参加活动,日复一日做好自己的日课,钻研思考,不停迭代,帮助和影响了很多人。
这些人的身上,都有一种执着。
这种执着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最终成就了他们各自的名望。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在跟他们的交往中,我获益良多。可以说,这些推荐人本身,就是这本书最好的注释。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策划编辑刘艳静老师,她从没有想过放弃这本一度几乎要夭折的书,没有她的坚持,很难说这本书到底何时才能与你相逢。
同时还要感谢郑连娟老师,不但发掘了这本书的选题,还在我决定要重写的时候,给予我足够的耐心。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夫人王菁,还有我的合伙人王磊。创业这条路永远都是艰难的,在过去的三年里更是如此,是你们坚定的支持,让我走到了现在,我想跟你们一起走到那个我们曾经遥望的地方,实现我们梦想的目标。
这段旅程,或许也是这本书正在讲述的故事。
年少时,我无数次问过自己,向往的未来何时到来。我想,答案就像我们《回响·开年演讲》2023 年的嘉宾,武侠小说作家飘灯所说的:“你想要的一切,都在路上。”
愿这本书成为你成名之路上的指南针与护身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