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
《第四章 个人意志及其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
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消长背后是普遍的生命意志与个人的生存意志和“权力意志”之间的紧张
一、个人意志的发生
非彼岸,而首先固着在于人的“个性”或者“人格”层面;摩罗诗人的独特性——一般浪漫主义诗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二、叔本华对“天才”式个人的解释
作为“物自体”与认识主体之间的“理念”(以表象总体形式出现的“意志”)谁能认识,如何认识——直观静观能力,在此过程中,自我”升华为“普遍的自我/绝对自我”
三、诠释的差异与个人意志的极端化后果
个人意志与形而上的意志/普遍自我(先验)的差异
《第五章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鲁迅的个人主义》
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指出叔本华为人类解脱意志之苦指明的道路是个人意志向意志本体的回归,在这一人类自由的形而上学解决方案当中,天才式的个人或者强大的个体意志的出现只是意志本体的分化与统一过程当中一个中间环节。然而,当鲁迅把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纳入到了个人主义发生史当中时,他却没有像叔本华那样把个人意志与意志本体联结起来,于是个人主义由于缺乏意志本体作为根基而显出虚无主义的倾向。(P120)虚无吗
一、尼采:虚无主义的发生及其思想谱系
来源于理性
二、尼采:虚无主义的超越与生命原则的创立
在尼采看来,“哲学”和“理性”以及与二者同构的“宗教”和“道德”从来都是与生命为敌的,它们在自己的盾牌上俨然写着“毁灭生命”。(P132)
三、个人主义与“超人”的理论辨析
对尼采来说,人的“自我超越”首先对“人”自身的超越,即超越欧洲思想在历史上对人作出的种种本质规定,如“理性的动物”、“道德人”和“基督徒”以及“理性”、“道德”和“宗教”本身;而鲁迅的个人主义突出的却是一个个人对其身处其中的社会制度、社会舆论和同处于一个社会当中的其他人或者失去个人意识的庸众的反抗。(P142)
“个人主义者”、“天才”与“超人”的区别,以及叔本华的“伪天才”
尼采的天才是一种“种类,而鲁迅的“天才”是在于数量(个人)
四、从个人主义到虚无主义
《第六章 道德批判与自我的虚无化》
一、道德批判与个人权力
祥林(祥邻),寻找苦难的合理化解释:道德与未来的福祉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的苦难不需要神作为目击者,自己承担苦难的力量
二、惩罚与观看
在鲁迅的眼里,种种社会暴力的来源正是出自善于利用它为自己的生存服务的国民,换言之,正是国民们试图利用外在的暴力保全自己的心理为皇帝、官匪、官僚体制及其残酷的暴力实施的合法性。在究竟是人还是制度造就了社会暴力的问题上,鲁迅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P179)也就是长久以来制度生成的国民性本身已经成为制度改变的最大阻力,故改革从立人始,从文化事业始。
“看”在道德惩罚的戏剧中有着双重的含义:其一,“看”的实质是看客代表的社会权力对个人实施的惩罚,看客们从欣赏苦难和残酷中得到了快乐;其二,“看”又是社会权力对看客进行道德的规训的必要手段,看客从惩罚的实施中感受到了惩罚的恐惧,因此,道德惩罚的双重功能实际上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看”那里得到充分实现的。……看客们透过“看”的行为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或可能的行为,而不是他人的苦难和痛苦,反过来说,他人的苦难只是“我”借以进行自我道德反思的起点,而当事人的苦难本身则与“我”无关,就是说,“我”并不关心当事人是如何来看待自己的受难行为的。(P182)牺牲者的牺牲反而成为更彻底的形成:即作为景观成为惩罚和规训的一部分。
国民性中暴戾与软弱的辩证法。
鲁迅批判道德的位置——道德之内。
三、宽恕与复仇
强者与弱者的宽恕
四、同情与隔膜
精神放债法
想法:要不直接将同情与关爱彻底区分开来?
在同情的驱使之下,同情者没有认识到痛苦对于一个追求自由之人的存在价值,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幸以及对于不幸的感受如“恐惧、匮乏、贫困、迷茫、冒险、莽撞和茫然”如同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一样是必要的,因为,按照尼采的说法,无论是幸还是不幸均是一个人经由自己地狱般的欲望到达自己的天堂的必经之路。(P198)
五、道德真诚与自我的虚无化
《结语》
榕楠雅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摘录》(至《导论》)
《前言》 “同一性”原则确定了思维与存在合而为一的“实体”(Subsistanz)概念,在巴门尼德...
-
《摘录》(至第三章)
《第一章 科学思维与主体的实践精神》 一、生物学视野中的人及其能动性 在达尔文进化论之前的...
-
《摘要》(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