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中国舞的定位:特定地方、历史与风格中的身体P7
尽管中国舞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发生过巨变,但我认为历史上的中国舞流派主要靠三个核心理念在持续创新和反复定义的过程中确立下来,我把这些因素称为“动觉民族主义”“民族与区域包容性”和“动态传承”。这三个理念除了指导专业舞者的艺术工作,还从理论和编创方面将21世纪的中国舞与早期的舞蹈先辈们联系起来。这些理念不仅将中国舞定义为一种艺术流派,而且还明确了它的社会主义传统性质,最终赋予这一流派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潜能。因为这些理念都是本书的重要主题,所以有必要在此对这些理念进行简要介绍。 “动觉民族主义”观念认为,中国舞作为流派取决于其审美形式,而非主题内容、演出场所或表演者。根据这一思想,中国舞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其动作形式一如动作语汇、技巧和韵律等一都源自人们对广义中华文化社会的表演行为所进行的持续研究和改编。在中国舞的话语中,这一思想通常用“民族形式”来表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这一词语,一直影响到今日的中国舞理论与实践。当这一思想提出时,“民族形式”主要是指新的、即将创作出来的文艺形式,能够表现当代生活,带来积极的社会变革,既坚持与时俱进又扎根本土文化,因此,动觉民族主义关注的是艺术形式问题,其前提是本土与当代艺术相互促进的思想。 “民族与区域包容性”观念认为,中国舞应该包括全中国各民族及各个地区的不同风格。民族与区域包容性观念刚提出的时候可能有些激进,但它主张中国的民族舞蹈形式不应当仅仅成为主流文化群体的表现形式,如汉族或富裕的沿海城市,相反,它应当包括民族和地理边缘化社会的不同文化,如少数民族群体、乡村以及内陆地区。尽管中国舞语境中还没有一个词语能像“民族形式”一词那样表达这一思想,但是民族与区 域包容性是以“中华民族”和“改造”的思想为基础的,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中华民族”的概念从理论上认定中国人身份是多元文化与不同族群的历史集合。“改造”概念描述的是艺术家要转变思想情感,消除偏见,尤其是消除对待穷苦人和农村社会的偏见。 “动态传承”是一个文化转型理论,迫使中国舞艺术家去研究现存表演形式,与此同时,还必须对这些形式提出新颖的阐释。指导思想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文化传统的本质是不断变化,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当代社会中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动态传承的基本涵义是指文化传承与个人创新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在中国舞语境中,描述动态传承的常用语是“继承与发展”,除了抽象限定艺术家的理论目标,还暗指一整套具体的创作方法。10因此,动态传承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中国舞从业人员开辟了文化延续的新方向。 引自 引 言 中国舞的定位:特定地方、历史与风格中的身体
21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