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是一个理性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消费者(以及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包括企业经理等)会理性做出决定。这意味着他们知道自己的偏好,并且在各种替代方案中做出选择,他们会计算出最佳方案,并且正确选择。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始终认为,这一假设缺乏说服力。长期以来,标准的经济学观点认为,理性选择方法的确有效:在合理的时间跨度内,它对于消费者的总体市场行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并且可以认为,消费者似乎真的是在理性行事。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觉得我能理性做出决策。很多时候,我并不真正明白自己的偏好,也无法计算出最佳方案: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能想到的方案是很有限的。我甚至根本不相信理性。举个例子,前几天我看展的时候看中了文创商店里的两个冰箱贴,每个35元,如果两个都买就是70元。
对此我很犹豫,因为70元也不是个小数字,而且看展的门票已经花了150元,当天似乎不该再花这么多钱了。那么问题来了:对每天消费总额进行限制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是个绝对理性的人,就应该能够直接根据自己的总收支情况决定一年甚至一生的购买策略,而非把决策空间限制到天或月。如果我硬性限制自己每天最多花100元,那每月的总支出就不会超过3000元,是一个不错的节流策略,但这样我就永远看不了一次门票150的展了。当然这听起来有点蠢:明天只花50元,把另外50元拿到今天来用不就好了?确实,但为什么这个策略不适合扩展到更远的时间范围,比如说几年?假如我今年为搬家买了许多新电器,花了一大笔钱,虽然我知道电器可以用好几年,这是把未来的预算挪到现在来用了,并非无意义的超支或浪费钱,但我仍然会感到愧疚和恐慌,因为我的存款确实骤然减少了;而且,我害怕自己明年也用类似的理由说服自己,又花很多钱买“我会用好几年的东西”,结果每年都超前消费,最后我就破产了。当然这件事并没有发生——事实上是很不可能发生——但我很恐惧它发生,并有意识地放纵和利用这种恐惧控制自己当下的消费欲望,而非理性。把恐惧也纳入考虑范围后,理性还算是完全的理性吗?如果我根本无法驾驭巨大的决策空间,因此感到恐惧无助,以至于必须通过制定每周或每月消费限额的方法降低决策自由度,以做出较为合理的选择,那自我限制的理性还算是完全的理性吗?
而且,我只能估量和控制当下的自己,而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自己会有什么想法。我假设未来的自己会和现在的自己有类似的偏好和决策策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今天我很开心,三天之后的我则因为那天花了220元而愧疚,那到底哪个我才是真实的?应该根据谁来进行决策?当然,我也可以把“未来的心态变化”纳入到当前的决策因素中,但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没准三天后我又会因为没买冰箱贴而耿耿于怀呢。而且,现在的我会想:未来的那个我有何意义,为何不完全按照当下的意愿来决策?未来的我又会想:过去的我为什么不替现在的我考虑?我明明知道将来“我”会后悔这件事,为什么不好好考虑“我”的感受呢?此类问题在熬夜后第二天早上犯困时,或大吃一顿后第二天站在体重秤上时格外明显。
我以前从来没有收集冰箱贴的习惯,这次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产生了购买冲动。稍微想了一下,很快意识到,这是因为我最近买了一个铁皮书柜放在屋里,于是我妈把家里积攒的所有冰箱贴都贴在了这个书柜上,有时候我会对它们驻足观看一会,所以我才开始觉得冰箱贴这个东西是有用的,至少我真的会去看它们,而不是买了就放着落灰。所以生活中有些决定产生的扰动是巨大的,或者至少超出我自己的想象,比如说,在当初挑选书柜的时候,我完全无法预料到这会刺激我对冰箱贴的消费欲望。考虑到这一点,我觉得我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其实很难预估清楚。其实当初我很不喜欢这个书柜,因为既没有木质的好看,又不是那种特别结实的柜子,放不了太多书;但到了现在,偶尔在半夜时分摆弄上面大学同学从美国带回来送我的“My heart is in my work”或我自己从新加坡带回来的“Singapore Flyer”冰箱贴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诶?这个书柜买的还挺值的。不管它是否不够结实,不够漂亮,现在已经买回家了,已经造成了这样的影响,反正我就觉得值了。
我觉得这种想法就很不理性:我怎么能为了“将来某天半夜的时候我可能会对着这件商品觉得诶?这个买的还挺值的”这种念头买东西呢?但事实上我就是这么买的。我已经完全不相信理性能引导我的人生了:我仍然会在生活中的适当时刻使用理性,但我抱定的信念是,大部分事情最终是命运决定的,和此刻理性的选择没什么关系。想当年,我就是因为此类愚蠢的原因(闲得没事时买了一门读书笔记训练网课)才开始决定写诗的,没想到现在已经走了这么远:
或者也可以把心灵比喻成岩石。日常生活就像流水一样逐渐改造着我的心灵的表面,其过程是缓慢而难以察觉的,但也是避无可避的。在这永恒的生活的洪流中,我偶尔会灵光闪现,拼命地在某个位置主动造成几条新鲜的划痕。这种事情有时候他妈的很痛啊,或者就算不痛也会累得满头大汗。后来大多数划痕都被逐渐磨平了,但它们曾经或长或短地改变过局部水流的方向和速度,也许就在那块心灵上造成了特别的变化。照蝴蝶效应的说法,也许这样微小的不同就会造成日后人生巨大的改变呢。https://www.douban.com/note/838364801/?_i=2280948xrhfTDv
所以,生活中任何微小的选择都可能会在未来造成重大的影响。没准今天在便利店里买的两根香肠就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这个书柜和这两个冰箱贴没准也可以。在某个遥远的未来时刻,当我回望过去时,我将会坚定地说出:是的,2023年8月17日下午5:40在距家500米远的711便利店里购买的两根各5元钱的开花淀粉肠从那一刻开始改变了我的人生。当然,现在已经被我全部吃掉的淀粉肠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功效,但也许印着马蒂斯的画的冰箱贴可以。谁说得准呢?一个时刻是否重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后在回忆中如何阐释它。比如说,虽然淀粉肠已经被我吃完了,但吃它的时间和具体感受被精确记录在了这篇文章中,这大大增加了这两根破肠改变我人生的可能性,在某个遥远的未来时刻,当我回望过去时,我可能会悄声说出:是的,2023年8月17日晚上22:30在家写的这篇关于淀粉肠的文章从那一刻开始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仍然记得自己后来在多少篇文章里引用了这个想法,它和其他许多篇文章一样被我写出,被我引用,又被我遗忘,也许是悄然融入了我的血肉中,就像曾经的那两根淀粉肠一样。谁说得准呢?
所以我最后还是花70元买下了这两个冰箱贴,一边稍微嘲弄自己“用马蒂斯改变人生”的疯狂念头,一边把它们贴到了屋里的铁皮书柜上。时日尚早,还无法观察冰箱贴是否能够改变我的人生。但我总相信有那么一个神存在,等到我死了,他就会给我算账,啊,这两根淀粉肠当时使你的血脂升高了多少,血糖升高了多少,体重最终增加了多少,这两个冰箱贴后来出现在了你的多少篇文章中……我总是非常、非常地想知道这些事情,所以相信神一定知道。同时我也很好奇是否有人对终极之神的想象和我是类似的……
张慕晖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经济学对很多事的判断不能形成公式,只能用许多事例和理论积累经验,然后在发生这些事的时候...
-
稳定婚姻匹配算法(Gale-Shapley Algorithm):概念、性质、实际应用和代码实现
戴维·盖尔和劳埃德·沙普利等人提出了匹配市场理论,并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简介 ...
-
我为什么不是一个理性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