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起源
这一则传说与良渚文化的族属、地望和传说极其吻合:良渚文化中石被非常发达,表明良渚人也好勇强悍:蚩尤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也正是良渚文化非常发达之时:而蚩尤最终被黄帝打败的时候,又正是良渚文化衰败的时候;传说中的蚩尤与其他的几个部落联盟同属东夷集团,居于山东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而蚩尤部族中有一支首领叫九黎的大部落联盟,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了良渚文化的所有地域。因此,强悍的良渚人应该就是九黎族中的一支。 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像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良渚人可能就是羽人或羽民。 综上所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良渚方国为古史传说中的东夷集团之蚩尤部落集团中的九黎部落联盟,良渚人就是九黎族中的羽人或羽民。 良渚文化距今为5300年至4000年,处于没有历史记载阶段。到了良渚文化的下限起,不到1000年,这个地区的历史记载就开始了。记载有越人和吴人,这两支部族在良渚文化以后不久,就在良渚文化地域范围之上登上了历史舞台。良渚人与吴人、越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是后来吴地古老文化的母体,是吴文化的基石,而吴和越是属于同一个部族的两个中心。其大致的分析是这样的:浙江省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础地,在距今2万年至10万年间,自然界的变迁频繁而剧烈,越族人的祖先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在宁绍平原繁衍发展起来的。但是,到了距今1.5万年左右,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在距今1万年以后的一次迁徙中,有一支越过了钱塘江进入了今浙西和苏南的丘陵地带,从此在这个地区生息繁衍,逐渐地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所以良渚人的祖先是越族人。正式进人历史时代的吴越应该就是良渚人与吴越人有着某种关联的一种印证。 引自 第六章 解密红山文化 硬度的标准,是用10种矿物硬度来做标准的。比如,金刚石的硬度是10,石英、水晶是7度,滑石是1度。红山玉主要是由闪石玉组成的,它的硬度在6到6。5度之间。 于是,有人把红山人制玉分为采玉、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几道工序。 当时一件玉料的开采,完全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红山人有可能把木头塞进玉料缝里去,然后点上火把玉料崩下来。 制作玉器的第二道工序就是解玉。有的学者推测,五千年以前的红山人,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采用的方法之一是用野兽的皮做成线来解玉。 根据专家推测,红山人解玉,除了使用兽皮做成的皮条弓之外,还使用其他一些工具。 解玉,必备的辅助材料是解玉砂。古人用从大河旁边精心筛选出的细腻得像面粉、硬度高达7度左右的解玉砂,来帮助解玉。 再接下来,就是按照预先的设计,用动物的骨头或者竹管在玉器上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以便佩带。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通过考古发现、史料记载和自己的试验得出结论,玛瑙、燧石的硬度都达到7度,这种石头也能成为雕刻玉料的工具。 据有关资料表明,鲨鱼牙齿的硬度达到8度,完全可以用来雕刻玉器。有的学者认为,五千年以前的红山人虽然不在海边生活,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交换或者其他方式得到鲨鱼牙齿,使它成为雕刻玉器的得力工具。其实,红山人对大海并不陌生,在他们居住的遗址上,考古人员就发掘出了用海中的贝壳制成的装饰品。 在对玉器进行精心雕刻之后,就到了最后一道工序—抛光。学者推测,古人通常是使用兽皮在玉器上反复摩擦,因为兽皮含有脂肪,脂肪在摩擦过程中会释放出来,并附着到玉的表面,使玉器的表面更加明亮、更加温润,直到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引自 第六章 解密红山文化 而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恰恰与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淮南子·览冥训》是这样描述这场灾难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槛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的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槛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女娲补天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陨石雨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一距今4800年至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的。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都与这一事件有关。 引自 第五章 女娲补天的传说 轩辕黄帝本姓公孙,因长居姬水,改姓为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相传颛项是黄帝的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其父亲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螺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项。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 颛顼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黄帝之子,因能继承太昊伏羲的德行,故称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因颛项有圣德,后被立为帝,时年二十岁。颛项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 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黄帝的曾孙,是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少昊,父亲名蟜极,颛项是其伯父。 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城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子挚,帝喾死后,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尧。 引自 第三章 破解“三皇五帝”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聪明的金牛山人已经能够熟练地控制火源,以强健的体魄率先跨人早期智人阶段。与早期直立人元谋人、晚期直立人北京人构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为驳斥人类“非洲起源说”又添一有力证据。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界流行观点认为:非洲是早期人类的起源地,人类祖先是埃及古猿。后来,埃及古猿的一支从非洲走向各大陆,逐渐演化成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现代人都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妇女的后代,即“夏娃学说”。金牛山人的发现对这些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因为金牛山遗址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在地理位置上与非洲相去甚远;而其距今为28万年,相对于非洲种源来说要早将近10万年。 引自 第二章 中国猿人 1937年,由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共有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这些珍贵的标本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在几个美国人手里弄得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店的发掘得以恢复。经过多次发掘,又发现了北京人的牙齿5颗和下颌骨一具;1966年还从靠顶部的堆积中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又从1937年前发现的碎骨中认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胫骨。如果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同时,还发现了10万件以上的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 考古人员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们显然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引自 第二章 中国猿人 龙骨坡的石器与东非大裂谷出土的相同年代石器具有不同的特征,考古学者认为它呈现出的是代表混沌初开的石器工具与文化,即“龙骨坡文化”。 在关于人的起源问题上,西方学者大多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而后向世界各地扩散,因此认为在非洲以外的地区发现的人类化石都比非洲的晚,一般不会超过100万年,可龙骨坡出土的猿人牙齿化石和石器却已被中外专家认定年代为距今200万年。因此,中国巫山龙骨坡的这个新发现,动摇了人类演化理论。这里所指被“动摇”的正是西方学者关于人类从非洲扩散的时间。 引自 第二章 中国猿人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而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北上越过金沙江,到甘肃、青海成为古羌我人,继续往东北越过白令海峡进人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古老的原始人类之一。 引自 第二章 中国猿人 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他们的脑量为1300~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代人很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肃、青海河套地区,至今已发现了一千多处遗址,覆盖了中国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带,影响了中原大部分的后来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干。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为主体,包括一些中亚、南亚因素。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无疑是中国人的祖先。 人类学家的研究还表明:中国人的人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东亚中纬度的地理环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肤色与中纬度地区的日照、温度相对应,“蒙古眼”、平鼻可能与东亚内陆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但是,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亚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在广东发现的一些人骨化石则有明显的澳大利亚一尼格罗成分,商代殷墟发现的人头骨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种族的人。因为在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处于长期和大幅度的迁徙中,人类形成了地域性民族后,生活才相对稳定下来。 引自 第一章 中国人的起源
12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