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我们必须花很多时间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创造力、勤奋和耐心。但透过物品,一切就变得很轻松。物品表达跟内心表达不一样,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可以很快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以打猎为生的男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只要通过获得食物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他的工作能力。现在的日本,几乎没有人为食物本身所困。即使去便利店买了很多食物,也不能代表他的工作能力强。因此从获得的食物的数量、总热量已经无法评估男子的工作能力,还是需要通过其他东西使自己差别化,并展现自己的价值。
衣服就是展现自我价值的物品之一。通过摇滚造型来表达自由奔放的性格,通过自然风格的搭配来表达温柔沉稳的人品,通过另类的时装来表达独特的品位,通过舒适轻便的装扮来表达亲切随和的性格,即使对时装漠不关心的人,也会散发出我不在意穿着的自我价值。高级的家具、贵重的吉董收藏品、墙壁上装饰的海报、庭院里的盆栽,全都能展现自我价值。
本来物品只是工具,像石器和陶器一样因为其功能性而被使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只有必要的物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整体变得富裕,在不知不觉中物品失去了它最初的目的。如今的物品变为了满足人类的深层欲望——证明自我价值的工具。
自我价值除了显而易见的外表,还有内心的价值。但是这个内心的价值,非常难表现,需要花时间才能让人看到。由于人的内在世界不像物品具有形体,每个人都能看见,因此透过物品就能迅速达到突显内在价值的目的。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这种便利,就会陷入物品泛滥的困境中。人一旦陷入这种心理状态,就会认为家里物品越多,自己就越强大,于是家中物品才会不断囤积。
“想要”的时候,问一下自己这件物品是否“必要”,如此一来,几乎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放下。知名僧人小池隆之介曾说过,当你摸着胸口问自己这个问题时,若感到“痛苦”
就代表这些物品对你来说是“想要”而非“必要”。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明明已经拥有足够的物品了,自己却仍然认为还不够。
可能有人会感觉失去物品的修饰就会失去个性,但事实是完全相反。比如在看欧洲老电影时,影片里的人都穿着同样的西装,戴着帽子抽着烟斗。所有人穿戴和手持的物品几乎都相同。但是这些人创造出来的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不都是极具个性的吗?甚至比现在看起来更有个性。仔细想一想,创造丰富个性的并不是物品,而是“经验”。极简主义者比起物品更注重经验,说他们有个性,不正是名至实归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