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芬兰的民族叙事诗《卡勒瓦拉》把词与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关于“创造”的问题联系在了一起。吟游诗人维纳莫宁搜寻木料,要造一艘船。维纳莫宁以唱诗的方式来让船逐步成型,唱第一首诗时龙骨就搭好了,唱第二首诗时船桨就造好了,唱第三首诗时船底肋骨的材料就备好了,唱第四首诗时船体各部分的连接处就打磨好了。船就快要造好了,但最后却总也找不到组装两侧船舷的三字咒语。这则咒语藏在哪里呢?在飞燕的脑袋里,在天鹅的脑袋里,还是在家雁的肩上呢?他攀上高山,潜入深谷,求索那块缺失的语言拼图。终于,一个牧羊人告诉他,那咒语就藏在那个在地底打盹的巨人安得洛·维布宁的口中和腹中。维纳莫宁鲁莽地跳进巨人口中,被巨人吞进腹里。维纳莫宁在巨人腹中横冲直撞,难以忍受的巨人一五一十地把咒语告诉了他。
诗丰乐盛”,维纳莫宁的咒语开启了语言的宝箱和诗的秘柜。“万物的本源”“太初的语言”,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咒语从维纳莫宁口中蹦出。那抖动的舌头,轻快而有力,太阳都侧耳倾听,月亮都停下脚步——在这个例子里,创造也是由语言(诗歌)始,由语言终的。
4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