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笔记)
🌲第一节
1⃣️ 诗言志,“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2⃣️ 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
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
3⃣️ 思无邪(“思”是语气词,无实义
4⃣️ 毛亨 《诗传》,汉时鲁国人。郑玄,东汉人,给《毛传》做《笺》
5⃣️雅分为《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
6⃣️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 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谏叫“谲谏”。
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
歌谣集中在《国风》《小雅》二南(《周南》《召南》)里
🌲🌲第二节
1⃣️《左传》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春秋》仅仅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左传》则详载其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
2⃣️《左传》的文学特点:
a,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b,善于写战事。
c,行人辞令之美
3⃣️《国语》作者是战国初期一个熟悉历史掌故的人
🌲🌲🌲第三节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2⃣️孔子,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他说: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的,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诗》《书》《礼》《乐》都是周文化的代表。后来只有儒家始终讲这些。
3⃣️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所拥护的、所讲的也是上层社会所讲的、所行的。
下层事业流民,多半成为武士。墨翟就出于武士。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墨家是有团体有组织的,首领叫“巨子”,墨子大约是第一任“巨子”。
墨家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不讲攻。
道家出于隐士,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老子,楚国隐士。庄子,宋国人。
“辩者”汉代称为名家,出于讼师。郑国邓析,梁相惠施,法律行家。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
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 势的表现:赏罚。 术:君主驾驭臣下的技巧。 法:规矩准绳。
总结:诸子讲政治,都是非职业的,偏于理想。只有法家,从实际政治出来,偏实用。
礼乐专家后来变为儒士。
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
秦相吕不韦让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书。整合众长,统一思想。基调是道家。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让门客编了《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想统一思想。但成功的是董仲舒。
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订的,他们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
🌲🌲🌲🌲第四节
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后的一种新诗体。
汉赋(押韵的散文),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
2⃣️《楚辞》中的九歌,前身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巫师装扮……“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3⃣️屈原时代,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斗争。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楚国的贵族集团为代表,后者以屈原为代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