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儿童运用的压力,需要给儿童探索的张力
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 引自 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 这句话是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大脑的:年轻的大脑还在神经初建阶段,可以随时断开也可以随时连上,有很多种可能,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神经系统,各种接触看哪个更适合自己未来高效工作;而成熟的大脑意味着脑神经发育已经基本完成,该断开的已经没有联系,习惯连接的联系得很紧密,无论是不是最高效的神经系统,也都是当下最拿的出来运用到适应环境上的了。
表现在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儿童可以无忧无虑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人却不得不把一天8个小时用来工作,如果还想有更多的可能,就得从休闲中从睡眠中挤时间出来,那比单纯地探索辛苦多了。
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大人没有更多可能,而是说更辛苦;如果利用好童年时期充分探索,成年后会轻松很多。说白了,童年就干童年的事,成年就干成年的事。
这时,我们不禁有两个思考:要怎么配合儿童来探索呢?另外,成人的世界少了探索,不会很无聊吗,那儿童对成年又有什么期待呢?
关于第二个问题,成年只有运用没有探索,会不会很无聊?就像我们做一份工作,内心对这项技能已经烂熟于心了,每天闭着眼都能做完,只是为了坚守岗位维持生存,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没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了吗?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对此已经烂熟于心了,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系统分享给新人,供他们学习成长;另外,如果真的很专业很熟练了,那么做本职工作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拿来探索自己的第二职业,也就是探索新领域。
由此可见,我们成人并不是没有探索的余地,只不过我们不是泛泛地探索,而是在原来神经系统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探索,向上更接近底层逻辑,向下更延伸很多细分应用,都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区别在于,如果童年有充足的探索,你就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在成熟系统上实现紧密扩展;如果童年没有充足探索,可能没有动力去扩展当下的系统,甚至容易摧毁当下的成熟系统,因为生命中总是有个声音在呼唤它,让它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天赋使命,也就是与自己最匹配的那个神经系统,从而付出很大的代价,要么浑浑噩噩一生,要么长大后重新过童年。
所以,我们对待孩子的童年要慎重,避免他们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要他进入正循环,他的成年就会有别样的精彩。
那么,我们怎么帮助孩子进入正循环呢?《园丁与木匠》中事真样说的: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受保护的、需求可以被持续且无条件满足的幼儿时期,他们就获得了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不要给他运用的压力,但可以给他探索的弹性空间。
不给他运用的压力,意味着不要给他生存的压力,让他吃了上顿没下顿,衣不蔽体。这一点我们当下基本都能做到,怕的是家长刻意为孩子制造难题,提倡挫折教育,让孩子不得不把精力用在应对挫折上,而弱化了自由探索的可能。还有的家长会以目标为导向要求孩子,上学就好好上,不用管家务,但要拿来好成绩,有好成绩才能考好大学,考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生存下来……这样相当于物化了探索的意义。孩子的探索应当是活出他自己,而当他能够活出自己的情况下,那个物质的东西是自然而来的,不是刻意求来的。
所以,我们不是不给孩子压力,只是不给他运用的压力,但可以给他探索的压力,要通过不断升级环境满足他需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促使着他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可爱读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教育孩子,应该思考当下方式的局限性
天然流露的爱抚变成了精心准备的计划。 [园丁与木匠] 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本来应当是美好的体验...
-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教育的指导方针
一个可以变化和演进的系统,哪怕是随机演变,都可以更加智慧、灵活地适应变化中的世界。 [园...
-
不要给儿童运用的压力,需要给儿童探索的张力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