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思想家和流派
一、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一)概述
生命哲学家认为,我们借助纯粹的思想不可能真正把握和理解活生生的生命实在。理性一方面是生命哲学的奴仆,另一方面又是它的敌人。
把现实世界看作有机的。喜欢非理性。在认识论方面,他们是非主观主义者。多元论者。
(二)柏格森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1. 空间与时间,理性与直觉
空间本身是均质的,它是一种同类点的整体。
时间不是均质的,它是一种一去不复返的序列。时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分割的流变。
理智可列入空间一类,理智具有真正的认识能力,因为它与物质本质相连。
我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领悟纯粹的绵延。这种直觉并非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它是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
由于理智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从事哲学思考只有运用直觉才行。
2.生命冲动
生命的发展不是取决于物质及其机械原则,或者毋宁说恰恰相反,它是拒绝惰性和偶然性的,生命会向更高的更冒险的和更自由的形式发展。
生命在物理和化学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发展。生命的发展轨迹是曲折复杂的。
3. 道德与宗教
道德分为两种。一种是封闭的道德,它由社会压力而产生,不是关涉个人的。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风尚。另一种是开放的道德,这种道德是关涉个人的,它独立于社会,富有创造性。
宗教也分为两种。由于人这种社会动物缺乏一种能够维持他们的社会关系的本能直觉,由于人的理性在维持他们的社会关系方面起着一种相反的作用,因而大自然就用理性的“臆想”帮助人类维护他们的社会关系。静态宗教起一种制约的、保存的和宽慰的作用。动态宗教(神秘教)起源于对难以企及的东西的预感,起源于向生命之流的回溯。
(三)活力论——格式塔理论
汉斯·德里石
浪漫主义是一种活力论,浪漫主义思想是充满活力的和有机的。
《有机哲学》《秩序学》《现实理论》《形而上学》《心理玄学》
德里石伦理学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生命的肯定,生命是有机的并且是精神生活的工具。
格式塔心理学/普通格式塔理论(克里斯蒂安·冯·艾伦菲尔斯男爵)
《关于格式塔质量》
(四)德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一切事物的形成与消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路德维希·克拉格斯——科学的笔迹学和性格学研究
《作为灵魂的敌人的精神》把人的肉体看作灵魂的外在现象,把灵魂看作肉体的知觉,因而肉体和灵魂就是一种知觉和表达的紧密关系。
奥尔格·西美尔——生命之间形成的张力
其“客观内容”就是人的文化,包括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和宗教等。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世界历史不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是各自独立的文明的序列。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有机体,是一种最高级别的生物体,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表达。
威廉·狄尔泰
人文科学,特别是作为人的自我反思的历史科学对于认识现实世界是极其重要的。
二、实用主义
(一)威廉·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信仰意志》《宗教经验的区别》《多元的宇宙》《真理的意义》
不关心事物的“本质”,不关心最初起源,只关心一个观念的“现价”是多少
詹姆斯的思想体现了美国人的那种直接的现实主义的和讲求实际的生活态度。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西方传统的真理观是相矛盾的
三个重要特征:物力论/多元论/怀疑主义的无偏见态度
(二)约翰·杜威
《民主与教育》《理论逻辑研究》《伦理学》《创造的智慧》《哲学的改造》《人的本性和人的行为》
思想是行为的工具。思想只具有工具的价值。因此,他的哲学也被称为工具主义
人生的目的不是达到一种最终的完美境界,而是在一个永恒持续的过程中不断地向更完美、更成熟和更精致迈进。
(三)实用主义在欧洲:席勒,魏欣格尔
席勒《人道主义》《形式逻辑》
汉斯·魏欣格尔《或然哲学,人类的理论、实用和宗教的虚构体系》
虚构主义: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我们始终会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去
思想具有合目的性的有机功能,思想最初只是用于生存斗争的工具,它是为生物的自我保存服务的。思想并不是为思想本身而存在的。
虚构的世界渐渐地成为一个非现实的自在自为的世界。对于人类的较高级的精神生活,对于宗教、伦理、美学、科学来说,这个非现实的“虚构的”世界甚至比“现实的”世界更为重要。
三、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
(一)批判本体论:尼古拉·哈特曼
《认识的形而上学纲要》《伦理学》《精神存在问题》《本体论基础》《可能性与现实性》《实在世界的结构》《本体论的新方法》
1.新旧本体论
旧本体论:共相实在论,它主张一切个别事物都导源于最高的共相,并且因此而试图超越经验现实。
新本体论:以科学认识的全部成果以及人类在其他领域内的全部经验为依据,并且以分析的方法从中剖析出存在的范畴。这种方法就叫做范畴分析。
2.实在世界的结构
外在空间世界:有形的物质、生命体
非空间性世界:灵魂现象阶层、精神现象阶层
在最低的阶层(物质)那里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对于认识生命和精神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唯物主义的缺点就在于此。精神范畴也不适宜于对物质范畴的把握。
五个“划分阶层的规律”
3. 人——决定论与自由
因果决定论完全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范畴阶层上与自由达成一致。
4.评价
(二)新形而上学
共同特点:
1.都从经验出发并拒绝先验知识
2.理智的、理性的
3. 这种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把握存在
4. 综合的、包罗万象的。包含迄今为止的哲学产生影响的思想家及其思想。试图囊括全部存在及其最终原则
萨缪尔·亚历山大《空间、时间与上帝》
空间——时间。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空间和时间。这也是亚历山大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存在的等级。有四种不同的实在等级。
阿尔弗雷德·诺特·怀特海《数学原理》《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现实》
(三)新经院哲学和新托马斯主义
天主教信仰受到自然科学的威胁。教会上层做出两种反应。一种是所有神职人员必须宣誓反对现代信徒。另一种则是加强天主教的精神力量。
以托马斯·冯·阿奎那的著作为基础努力复兴基督教哲学。重新出版托马斯的著作,设立托马斯学会,建立起托马斯研究中心。
新托马斯主义主要是指承袭托马斯·冯·阿奎那的思想运动。这个学派的中心议题是作为存在学说的形而上学。
四、现象学
(一)现象学的产生
(二)德蒙特·胡塞尔
《算数哲学》《逻辑研究》《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现象学导论》)《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试评逻辑理性》《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笛卡尔的沉思》
他绝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
他将要建立的现象学不是事实科学,而是本质科学。为了认识本质,需要一种特别的态度。我们必须将习以为常的认识态度“悬置起来”,而将整个为我们而存在的自然世界“加括号”。也就是说要撇开整个存在的现实世界而进入“纯粹意识”的世界。
“回到事物本身去”
(三)马克斯·舍勒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唯物论的价值伦理》《论人的永恒》《知识的形式与社会》《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舍勒对于伦理学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他不仅把“洞察本质”的现象学方法运用到了认识论领域(如胡塞尔),而且还把它运用到了伦理学中:运用到了价值领域。
在社会学中,舍勒考察了社会状况与知识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
五、存在主义哲学 (一)概述
追溯到克尔凯郭尔:他对个人及其具体境遇极为关注,这也是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特征。
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存在的基本状况,人是孤独的,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悲剧,这也几乎成了存在主义共同关注的问题。
加布利埃尔·马塞尔《形而上学的日记》
几个思想特点:
1. 存在始终是人的存在,是特殊存在方式的人的存在。
2. 存在始终是个体的存在,是以特殊方式存在的个人的存在。
3.存在主义哲学不用物的标准来衡量人,作为带有特性的物具备一种固定的本质属性。
4. 在方法上,存在主义哲学家或多或少的都是现象学家,他们也是试图直接地把握存在。
5. 存在主义哲学是能动的
6. 虽然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人,但是存在主义所理解的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
7.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总是与具体的生活经历有关。在雅斯贝尔斯那里,这表现为人由于死亡、痛苦、斗争和负罪感而陷入走投无路的“边缘状态”。在萨特那里,这表现为一种普遍的厌恶感。在马塞尔那里,这或许表现为类似于克尔凯郭尔的那种宗教体验。
(二)卡尔·雅斯贝尔斯
《世界观的心理学》《时代的精神状况》
1. 大全
什么是存在?我怎样才能在思想上把握它?我首先把它作为对象来思考,对象是某种特定的存在。
雅斯贝尔斯称这种总是在退避我们并且永远都不可能被完全把握的存在是“大全”。哲学思考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一切特定的存在去接近大全。
2.生存
存在哲学使人意识到,他比人们客观意识到的要丰富得多,它唤起人作为存在或作为自我存在的意识。(自由、交往和历史性)
自由。真正说来,生存不是存在,而是能存在。它始终处于选择之中,始终要做出决定。
交往。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它必须与其他个体在生存状态上处于联系之中。这种联系就叫做交往。
历史性。生存始终是在“处境”中的存在,生存是历史性的。历史性并非时间性。历史性是时间和永恒的统一。历史性既不是非时间性的,也不是时间性的,而是一个包含在另一个之中。
3.超越
宇宙整体是不可把握的。我们到处都会遇到最终的不可把握性,会遇到康德意义上的二律背反。不存在终极的认识范围,只有彻底的开放性,准备迎接更新的经验。
超越是非对象性的,它干脆就是隐藏起来的。它不可被思想,只能在象征中被把握。
4. 临界处境和最后的失败
一切以失败告终的存在的背后是超越,是上帝的永恒和不朽
(三)法国的存在主义
让·保尔·萨特《存在与虚无》
在萨特看来,存在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和赤裸的存在,是自在,“自在是,自在是自身,自在是其所是”。
人的存在可能性并不是预先规定好了的,人不是某种在那里存在的东西,他首先是“虚无”,他必须使自己成为他是的那个东西,仿佛始终要从虚无中创造自己。
人是自由的。第二个任务:“积极的行动”。人可以投身到世界事务之中,在行动中确定自己的价值。
价值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也不是永远有效的,不管我们是否追求它。
人只有通过提升自身才能摆脱虚无并抵御来自虚无的持续威胁。
批评意见:
人的自由并不是无任何先决条件的和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他的选择也是有限度的。
(四)存在主义哲学的其他代表人物
(五)马丁·布伯
《对话原理》
对布伯来说,与他人的内在交流只是一种反照,这种反照实际上是人与上帝的交流和对话。基督教的本质在于,它证明了上帝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可能的。
六、存在问题的展开:马丁·海德格尔
(一)海德格尔其人
(二)著作概述
《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真理的本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林中路》(《艺术作品的起源》)、《演讲论文集》(《追问技术》《思想是什么》《筑、居、思》《物》)、《同一与差异》《走向语言之途》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批评(自柏拉图以来的)古典哲学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哲学,认为他们是依据物的存在方式去认识人的存在的。这些思想家既没有分清存在与存在物之间的区别,也没有在本体论上给出充分的理由。
迄今为止的哲学总是在追问整体意义上的存在者,追问至高无上的存在者,即上帝,但是他们却没有去追问使一切存在者成为存在者的那个东西,也就是没有追问存在本身。
因为存在没有被具体化,因为存在被认为是最空洞、最一般和最不言而喻的东西
海德格尔称人的存在为此在。在所有存在物中,能够理解“存在”的也只有人,尽管人也并不能够清楚地理解它。
(三)存在与时间
在世界之中存在指的是此在的一种基本结构。在世界之中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忧虑,就是烦。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烦忙、操心。但实质上,烦是由人自己的存在方式引起的。
存在首先必须寻求自我实现,所以,此在就是“筹划”。人的基本生存体验就是畏惧。
此在就是走向死亡的存在。人的此在的真正意蕴和紧迫性就来源于他与自己的死亡的照面,因为死亡是此在的彻底终结。
对海德格尔来说,上帝也是存在者。
存在是根本的基础,是统辖一切存在的意义。
《科学与沉思》《世界图景的时代》
(四)影响与遗著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哲学论文集——论本有》《哲学的基本问题,“逻辑学”的“问题”选讲》
并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艺术和哲学是“自成一体的”,而科学则必须划分为个别学科。
着眼于一个学科或紧紧依靠一种解释方法(即返回到熟悉的和易于理解的事情上去)是(每门)严格科学的先决条件。
因果性序列中的思想(如果……那么……)表明科学的“诡诈的本质”。用这种方式去认识生命则是一种错误做法,这个观点既适用于自然也适用于历史。
(五)海德格尔在法国——介绍几位法国思想家
语言问题越来越占据了中心位置。思想的本质只能从语言的本质上来理解,但是语言的本质则只能从诗的本质上来理解。
七、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和发展
(一)哲学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相关国家内官方唯一允许的哲学。这种哲学学说构成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
思想体系的三个领域:一、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二)物质概念与唯物主义
他们所理解的物质是一种物质实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亦即组成整个自然界的那种恒定不变的、致密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后物质颗粒。
根据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运动是物质的本质。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另一个本质就是它的无限性。这既是指物质在空间意义上的无限性,也是指物质在时间意义上的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存在物(也就是物质)是一种不依赖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在。第二,从本体论上看,物质是第一性的,我们称之为“精神”的东西只是物质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并且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也被看作人类历史的普遍发展规律
物质的本质在于运动,从整体来看,运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告诉我们,随着物质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前所未有的东西,会发生质的“飞跃”。辩证的飞跃必须与“由量到质的突变”这样一个命题联系起来看,因为一切都是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存在物的性质的变化首先是以量变的形式出现的。在一定的限度内,运动并不能使物质的属性和性质发生改变。但是当超过一定的程度以后,就会发生突变,就会出现飞跃,从而就会产生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新事物。
世界进程的运动不是世界精神的自我运动,而是物质的自我运动,促使事物辩证发展的矛盾就寓于物质自身内部。
唯物辩证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既是逻辑学又是认识论。认识的基础就是人在物质现实中的实践活动。
(四)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物质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真正基础。
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直接依赖经济基础
其次是以哲学、科学、艺术、道德和宗教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所有形式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它也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
意识形态并不直接依赖于经济基础,而是直接依赖于社会的政治和法律体制。
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斯大林《语言学通信》语言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它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就社会方面来说,语言并不是制造社会分裂的意识形态上的因素,而更像是一种把社会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伦理道德:在列宁那里,道德还是完全从属于阶级斗争的利益的。
宗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中占有一种孤独的特殊地位。宗教就其最内在的本质来说干脆就是事物在意识中的错误反映。每一种宗教都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基本上是一种歪曲了的反映。
(五)批判的社会哲学
乔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则》(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列契柯·克拉考夫斯基《别无选择的人》、米洛万·吉拉斯、罗杰·加洛蒂《社会主义的伟大转折》
五个基本特征:
1.与马克思的基本联系并因而都关注人类社会
2. 辩证法
3. “批判的”思想特点,这里所说的批判,既指批判的思考,也指对周围社会的批判考察
4. 试图把理论思想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5. 关涉未来,亦即关涉希望、期望和不断改变着的目标
二十世纪的大部分认识论都被科学理论取代了(或者因而减少了),当然其代价就是,认识的概念变得狭隘了,预先提出的问题也被排除在考虑的范围之外。
要在认识和兴趣之间,在批判认识论和社会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经过改变了的先验哲学。
什么是交际行为?只有当单个行为者(Aktoren)能够相互协调他们的行为时,社会才能存在,而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六)与马克思主义告别?
由马克思主义引发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遭受了严重的历史性挫折
首先,试图绝对准确无误地预言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冒险之举。并不存在能够预先决定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收一切私有财产并使其成为“社会的”共有财产,其结果就是国有化,这也就意味着:官僚将代替经理去操纵国家经济的运转。
国家社会主义的体制中并没有预先规定一种起平衡作用的势力用来监督国家的权力,特别是还缺乏一种平衡力量,亦即还缺乏独立的司法机构用以抵制可能出现的国家独裁。
补充:
1.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创立的精神和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多少也带有某种讽刺意味,因为马克思(至少在他思想成熟时期)根本就不想成为一个哲学家或建立一种哲学体系;他将自己的著作视为科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在共产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里,他的思想成为一种教条,任何怀疑它的正确性的人都可能冒生命的危险。
3.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虽然共产主义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但是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仍然对这一段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宇宙的终极浪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部分 第三章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一、阿图尔·叔本华 (一)生平、个性、著作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视觉与色彩》《作...
-
第六部分 第四章 新康德主义
一、对康德的批判性思考 (一)概论 康德主义的繁荣复兴。分裂为不同“学派”,共同点: 1.“...
-
第七部分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思想家和流派
-
第七部分 第二章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五大主题:五个主题:人的概念——语言——认识与知识——我们应该做什么?——大脑、意识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