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 关于墨子之考证
1,战国至汉初,人多以“孔墨”并称。
2,司马迁《史记》对于墨子的记载极为简略。(司马迁时思想界已成为儒学之天下)
故孔子跻于世家,而墨子不得一列传。 引自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3,墨子一生大约在公元前479年—公元前381年。(钱穆《墨子年表》)
4,孙怡让考定墨子为鲁人,墨子曾向史官史角学习“郊庙之礼”。冯友兰认为,墨子尚俭、节用、明鬼、尊禹的这些主张,如果说是受到孔子影响,也说得通。俞正燮(音:谢)认为墨子与宋国有关,“墨子实宋大夫”。冯友兰评,“或者墨子先在鲁受孔子上述数点之影响。及后为宋大夫,又合宋人兼爱非攻之教,遂成墨学欤?”
5,关于墨子的姓氏。江瑔(音:泉)认为墨是学术之称,不是姓氏。墨子乐于以墨名其学派。类比于古希腊犬儒学派Antisthenes安提西尼(前445—前365),与墨子一个时代。
6,墨子反对贵族所以反对贵族依存的周制。儒家法周,墨子法夏抵制之。并非真正的法夏或者法古,是“自为其道”(汪中《述学》),其实就是站在平民的立场抵制贵族,因而主张周制的反面。
二、 《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
此六篇为战国后期墨者所作。战国后期游学之风盛,为了方便,各家作“经”。
《论语》(极简约,记言体)
战国诸子文体初步:《孟子》《庄子》(铺排、设喻的记言体)
战国诸子文体第二步:《荀子》的一部分(据题抒论)
三、墨者为有组织的团体
1,墨家弟子出仕要服从墨家道义,收入分给墨家使用。
2,巨子对犯墨家之法者,有生杀之权。
3,墨者之行为“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与侠者相同。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尚俭节用,兼爱非攻,是时人原有的主张,墨子不但实行,更给予了理论根据,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这是墨子对哲学的贡献。
墨子重实用,反对儒家“理智的操练”,反对儒家“荡口”空言。主张事物必有所用,言论必可以行。孔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要“行其义”,“应该”如此。墨子相反,认为道必须能“行”,言也必须能“行”。
五、凡是事物必须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求富求众)
1,尚节俭,反对奢侈。
2,节葬短丧。
3,反对情感:
①反对音乐美术,反对情感。
②反对祭祀。(儒家不执有鬼神,但注重祭祀,是求情感之满足)
③去“六辟”喜怒乐悲爱恶,“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理智用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