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史前时代到信史时代
一、 旧石器时代
1. 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
会使用火
2. 蓝田人(六十万年前,陕西蓝田)
以狩猎为主,果谷为副食
会使用火,石器,语言
3. 北京人(五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
研究比较丰富可信,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是世界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人骨。
头骨厚,脑容量小,与蒙古种人脸型相似
会制造各种石器,如尖状器、刮削器等。
会打狩猎,使用火。
4. 丁村人(十万年前,山西襄汾)
石器主要用摔砸法和碰砸法制成,有一种三棱尖状器,是旧石器的一种独特而进步的形式,被称为“丁村式”尖状器,是“丁村文化”的代表。
5. 河套人(五万年前,山西、陕西、绥远、宁夏、甘肃等省交界处的“河套”地区)
石器的种类更多,制法更为精细,如打制修制。这类石器在考古学上被称为“细石器”,它们的时代已接近新石器时代。
6. 山顶洞人(两万五千年,北京周口店)
头盖骨薄,牙齿短,身高更高
渔猎生活,用鹿皮兽牙制作衣服,装饰身体。
石器中有制造器物用的工具,并且有钻孔的砾石骨坠等,表明工艺技术的进步。
遗物中有一种由鹿角制成的短棒,表面被刮磨得非常平滑,并刻有纹饰,类似于“指挥棒”,可能是家族的信物,表明可能已经有家族和社会组织。
二、 新石器时代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叫“中石器时代”,以东北黑土地带“札赉诺尔原人”文化为代表。用具以石器为多,工艺技术较旧石器时代进步,但没有陶器和磨光石器的出现,因此不属于新石器时代。
1. 细石器文化
多在长城以北,渐由渔猎生活发展为农业生活。根据分布地区及其时代先后,细石器文化可分为龙江(昂昂溪遗址)、林西、赤峰三期。
2. 彩陶和黑陶文化
彩陶与黑陶,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于黄河流域,但文化和地区都不同。
① 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前6000-前3500年)
彩陶是淡棕色陶器,上绘红黑及白色的纹饰。这种彩绘技术,是仰韶文化的特征之一。
在辽宁、甘肃、河南、河北、山西、察哈尔、台湾、新疆等地区都有分布,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
② 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前3500-前1800年)
以山东半岛为重心,沿着海岸来分布,北达辽东半岛,南至杭州。
黑陶的特色为黑、光、薄、棱、多耳,但也有酱色的。
其时应在殷商以前,但它的遗址却又不在相传为夏代根据地的山西、河南两省。
三、 古史的传说时代
黄帝:第一位把黄帝作为中国历史起点的史家,是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里,把黄帝列为古代的第一位君主。不过这篇传记含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而司马迁本人对黄帝的事迹也颇抱怀疑态度。
可述的事,是他修德治兵,在阪泉和涿鹿(均在今察哈尔涿鹿县附近),先后击败了他的两大敌人炎帝与蚩尤,而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五帝”一词,在春秋时代似已流行,到西汉,“五帝”的内容确定,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而且正式为史家有限度的承认。
“三皇”的说法在秦始皇时已有,当时是指天皇、地皇、人皇(即泰皇),这是最早的说法。汉朝人因“三皇”毫无事迹可凭,就把战国时人的书中所说的远古人名如伏羲、神农、女娲、有巢、燧人等随便取三个,称为“三皇”,结果产生好几种不同的说法。盘古的神话,在三国时才出现。
尧和舜: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尧是黄帝的玄孙,舜则是黄帝的八世孙,但他们却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中。他们的时代,据相传的说法,是前2357年至前2184年,也就是夏朝以前的一百七十余年间。
尧——舜——禹的帝位是禅让的,而到了禹之后,禹的儿子启继位,“禅让”的旧例,便不再出现了。
启:夏朝的真正奠立者,似乎应该是启。因为春秋时代以前的书,对禹的称呼,只称“禹”而不称“夏禹”;从启开始,才称作“夏后”。
夏的年代,据后人推算,是从前2183年至前1752年,共432年。至于夏朝的版图,主要包括现在山西省的南半即汾水流域,和河南省的西部中部;西有今陕西省渭水下流的一部;东则大致在平汉铁路沿线一带,最盛时曾到今商丘一带;南到什么地方,则不得而知。
夏初的大事,为启与有扈氏的战争。在此以前,又有舜禹讨伐“三苗”的事,但战争的详情不明。
夏朝中叶的最大事件,是与外族有穷氏的斗争。有穷氏是属于东方的夷人系统的。有穷氏的领袖羿以鉏(今河南滑县东)为根据地,乘夏主太康(启子)在洛水沿岸畋猎忘返的机会,攻占夏都斟(今河南巩县西南)。太康逃居于外,羿以次立太康弟仲康及仲康子后相为傀儡,而自身做夏的实际主宰。不久后相为羿所逐,而羿亦为其臣寒浞所灭。寒浞杀后相,继续掌握夏政,并命其二子浇和豷分据要地。后来后相的遗腹子少康,兴起于有虞(今河南虞城县),收聚夏的残余势力,灭有穷氏而光复故土。
夏的末代君主桀,虽然暴虐无道,但当时夏的政治势力,仍可到达今鲁西豫东一带。当时有一个原属于夏的小国有缗(今山东金乡县)叛变,桀举兵讨之,虽把有缗氏征服,却招来亡国的命运。
四、 信史时代的开始(殷商时代)
信史:从黄帝到夏朝末年九百多年的历史,因没有证物,只能称为“传说”而不能算作“信史”。所谓信史,必须“信而有征”,也就是说必须有当时的遗物可资与文字写成的历史相互验证。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今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
成汤以亳(今安徽亳县附近)为根据地,先消灭北方若干邻族如葛(今河南宁陵县)、韦(今河南滑县)、顾(今山东范县)、昆吾(今河北濮阳县)等,然后西征夏桀,败之于鸣条(今山西安邑县),桀被放逐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而死。汤乃代之为天子,并迁都于商,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兴衰:六百四十年间(前1751~前1111),国运五度盛衰。第一度的由盛而衰,在第四代王太甲(汤孙)的时候。其后商朝的盛衰,总系于君主的英武或昏暗,盛时则诸侯归服,衰时则王室内乱或诸侯叛离。盘庚是一中兴之主,他死后,弟小辛、小乙相继嗣位,商政复衰。直到小乙的儿子武丁,商朝出现了最后的一次鼎盛时期,在位期间讨伐外族鬼方。
商朝的迁都:商朝五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今山东省的南半和河南省的东半。最后一次的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今山东曲阜县)迁殷(今河南安阳县)。其后直到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因此商朝又名殷朝。
商代的政治社会组织:以封建制度为主干,国境内有许多诸侯,商王便是四方诸侯的共主。一切庶政,也就是所谓“王事”,皆由王来直接处理。至于王位的继承,则与夏朝以子继父的办法不同,而以“兄终弟及”为原则。
商朝的社会经济形态:商代已步入农业社会,商人的主要经济生活是务农,主要的食品是农产品,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商人的住所:民众是半穴居,平底直壁,有阶级可以上下。只有王室的宗庙宫室,才能建筑在地面上。其筑法是先在地上用泥土做一坚实的低平台,然后用石或铜做基础,布列其上,用以竖柱。当时没有砖瓦,墙壁阶级,均用黄土筑成,屋顶想必也是草顶。
商代甲骨文字:总数约有三千至三千五百字,但不同的单字不会超过两千,可识的字也不过一千三四百。
商代的工艺:商人已能铸造铜锡合金的青铜器,包括礼器、用器、兵器、装饰品等。技术的精巧,种类的繁多,都可证明当时正是铜器工艺的极盛时代。此外商人并有牙、骨、玉、石等类的雕刻工艺。石器的制作,以白色大理石造的虎形、鸮形立体雕刻,最为精美。
商代的科学知识:天文学和历法。他们曾在卜辞中记录若干星名,如“火”“鸟星”等,并可推测月蚀。历法也很完备,这大概与农业的发达有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