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
(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并为一章,故作二十八章。)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⑴。”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
【注释】⑴南面——古代早就知道坐北朝南的方向是最好的,因此也以这个方向的位置最为尊贵,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当他作为长官出现的时候,总是南面而坐的。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和凌廷堪《礼经释义》。
【自:杨注甚详。】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⑴。子曰:“可也简⑵。”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⑶大⑷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他简单得好。”仲弓道:“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道:“你这番话正确。”
【注释】⑴子桑伯子——此人已经无可考。有人以为就是《庄子》的子桑户,又有人以为就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都未必可靠。既然称“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大夫。仲弓说“以临其民”。也要是卿大夫才能临民。⑵简——《说苑》有子桑伯子的一段故事,说他“不衣冠而处”,孔子却认为他“质美而无文”,因之有人认为这一“简”字是指其“无文”而言。但此处明明说他“可也简”,而《说苑》孔子却说,“吾将说而文之”,似乎不能如此解释。朱熹以为“简”之所以“可”,在于“事不烦而民不扰”,颇有道理,故译文加了两句。⑶无乃——相当于“不是”,但只用于反问句。⑷大——同“太”。
【自:此则探讨关于性格影响施政方式的问题。
或是相较于其他施政者,孔子认为子桑伯子的简单不繁琐对人民来说就是很好了。但是仲弓却更进一步,指出若能性格与施政分开,表现在子桑伯子身上即是内心严肃但依旧不劳民,这样才是最理想的情况。
或许仲弓文孔子的时候,孔子并没有考虑的那么多。先是随口一说,将子桑伯子身上最突出的“简”先说了出来。】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⑴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
【注释】短命——《公羊传》把颜渊的死列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时孔子年七十一,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渊少于孔子三十岁,则死时年四十一。但据《孔子家语》等书,颜回卒时年仅三十一,因此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谓《史记》“少孔子三十岁,原是四十之误”。
【自:言及好学,却先说道德上的“不迁怒,不贰过”,再一次证明了为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品德修养同样是为学。】
6.4子华⑴使⑵于齐,冉子⑶为其母请粟⑷。子曰:“与之釜⑸。” 请益。曰:“与之庾⑹。” 冉子与之粟五秉⑺。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⑻,衣⑼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⑽急不继富。”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道:“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孔子道:“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
孔子道:“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注释】⑴子华——孔子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⑵使——旧读去声,出使。⑶冉子——《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的不过曾参、有若、闵子骞和冉有几个人,因之这冉子当然就是冉有。⑷粟——小米(详新建设杂志1954年12月号胡静〈我国古代农艺史上的几个问题〉)。一般的说法,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壳就叫做米。但在古书中也有把米唤做粟的。见沈彤《周官禄田考》。⑸釜——fǔ,古代量名,容当时的量器六斗四升,约合今天的容量一斗二升八合。⑹庾——yǔ,古代量名,容当日的二斗四升,约合今日的四升八合。⑺秉——音丙,bǐng,古代量名,十六斛。五秉则是八十斛。古代以十斗为斛,所以译为八十石。南宋的贾似道才改为五斗一斛,一石两斛,沿用到民国初年,现今已经废除这一量名了。周秦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⑻乘肥马——不能解释为“骑肥马”,因为孔子时穿着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是不便于骑马的。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学习少数民族的骑着马射箭,以便利于作战。在所有“经书”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只有《曲礼》有“前有车骑”一语,但《曲礼》的成书在战国以后。⑼衣——去声,动词,当“穿”字解。⑽周——后人写作“赒”,救济。
【自:“君子周急不继富”说明了一切。公西赤本身物质条件不差,但冉有仍多要了那么多小米。故孔子以“君子周急不继富”提点之。以喻勿贪。】
6.5原思⑴为之⑵宰,与之粟九百⑶,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⑷乎!”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别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人]吧!”
【注释】⑴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⑵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⑵九百——下无量名,不知是斛是斗,还是别的。习惯上常把最通用的度、量、衡的单位省畧不说,古今大致相同。不过这一省畧,可把我们迷糊了。⑷邻里乡党——都是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自:与上一则冉有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杨注特意在方括号内注明“穷人”,也再一次表现出“君子周急不继富”的思想。】
6.6子谓仲弓,曰:“犂牛⑴之子骍⑵且角⑶;虽欲勿用⑷,山川其⑸舍诸⑹?”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谈到冉雍,说:“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注释】⑴犂牛——耕牛。古人的名和字,意义一定互相照应。从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的现象看来,足以知道生牛犂田的方法当时已经普遍实行。从前人说,耕牛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的赵过,那是由于误解《汉书·食货志》的缘故。⑵骍——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所以祭祀的时候也用赤色的牲畜。⑶角——意思是两角长得周正。这是古人用词的简略处。⑷用——义同《左传》“用牲于社”之“用”,杀之以祭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仲弓的父亲是贱人,仲弓却是“可使南面”的人才,因此孔子说了这番话。古代供祭祀的牺牲不用耕牛,而且认为耕牛之子也不配作牺牲。孔子的意思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享。那么,仲弓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因为他父亲“下贱”而舍弃不用呢?⑸其——意义同“岂”。⑹诸——“之乎”两字的合音字。
【自:言人才不论出身。】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⑴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⑵至焉而已矣。”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注释】⑴三月,日月——这种词语必须活看,不要被字面所拘束,因此译文用“长久地”译“三月”,用“短时期”“偶然”来译“日月”。
【自:杨注甚是。
只有颜回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也是孔子特别看重颜回的原因。
言“仁”应持之以恒。】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仲由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端木赐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冉求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自:按杨注,则“于从政乎何有”应为“于从政乎何(难之)有”。
前文有孟武伯文弟子仁不仁(5.8),孔子以其特征、能力答复,此则季康子直接问弟子是否有从政之能力,孔子表示“果”、“达”、“艺”是足够从政的。也再一次说明性格、处事方式、技能影响从政。】
6.9季氏使闵子骞⑴为费⑵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⑶矣。”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季氏叫闵子骞作他采邑费地的县长。闵子骞对来人说道:“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
【注释】⑴闵子骞——孔子学生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公元前515——?)⑵费——旧音秘,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⑶汶上——汶音问,wèn,水名,就是山东的大汶河。桂馥《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汶上”暗指齐国之地。
【自:按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3438506/中提到的背景,闵子骞不愿与季氏同流合污。故此。】
6.10伯牛⑴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⑵,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道:“难得活了,这是命呀,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注释】⑴伯牛——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⑵亡之——这“之”字不是代词,不是“亡”(死亡之意)的宾语,因为“亡”字在这里不应该有宾语,只是凑成一个音节罢了。古代常有这种形似宾语而实非宾语的“之”字,详拙著《文言语法》。
【自:表达了弟子染恶疾的悲痛。】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自:此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14)”,物质条件差,一般人是“不堪其忧”的,但颜回却自得其乐。难能可贵。
杨注将“贤”译为“有修养”,值得注意。】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⑴,中道而废。今女画⑵。”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注释】⑴力不足者——“者”这一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有时兼表假设语气,详《文言语法》。⑵画——停止。
【自:孔子十分尖锐地指出了冉求的错误——连开始都没做到。而关于“力不足”,则会联想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4.6)”。当然为学与为仁见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但冉求说的“力不足”则纯粹是找理由罢了。
“畫,指給自己畫定一個界限,不肯前進。”,这是王力《古代汉语》里的解释。值得参考。】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对子夏道:“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集解〕:何晏曰:“君子之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之前就引用过。】
6.14子游为武城⑴宰。子曰:“女得人焉耳⑵乎?”曰:“有澹台灭明者⑶,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子游做武城县县长。孔子道:“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他道:“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插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注释】⑴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⑵耳——通行本作“尔”,兹依《唐石经》、《宋石经》、皇侃《义疏》本作“耳”。⑶有澹台灭明者——澹台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把他列入弟子。但从这里子游的答话语气来看,说这话时还没有向孔子受业。因为“有……者”的提法,是表示这人是听者以前所不知道的。若果如《史记》所记,澹台灭明在此以前便已经是孔子学生,那子游这时的语气应该与此不同。
【自:言澹台灭明并非如小人一般“比而不周(2.14)”。内心无私。】
6.15子曰:“孟之反⑴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抵御齐国的战役中,右翼的军队溃退了,]他走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便鞭打着马匹,一面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匹不肯快走的缘故。’”
【注释】⑴孟之反——《左传》哀公十一年作“孟之侧”,译文参照《左传》所叙述的事实有所增加。
【自:言做人应谦退,有功也不争。《老子》有云:“……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6.16子曰:“不有⑴祝鮀⑵之佞,而⑶有宋朝⑷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注释】⑴不有——这里用以表示假设语气,“假若没有”的意思。⑵祝鮀——卫国的大夫,字子鱼,《左传》定公四年曾记载着他的外交词令。⑶而——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而犹与也,言有祝鮀之佞与有宋朝之美也。”很多人同意这种讲法,但我终嫌“不有祝鮀之佞,与有宋朝之美”为语句不顺,王氏此说恐非原意。⑷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曾记载着他因为美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
【自:美而无智,则祸生。口才也是聪明的一个特征。】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自:孔子慨叹无人运用自己的主张。
《老子》也有类似言论:“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七十章)”】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⑴,然后君子。”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注释】⑴文质彬彬——此处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
【自:言文质平衡。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19子曰:“人之生也⑴直,罔⑵之生也幸而免。”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注释】⑴也——语气词,表“人之生”是一词组作主语,这里无妨作一停顿,下文“直”是谓语。⑵罔——诬罔的人,不直的人。
【自:此为孔子个人的价值观。认为正直是立生之本。仍是劝人向善之意。】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自:言兴趣之重要性。程度是一层一层递进的。】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自:《老子》:“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其语相类。不过孔子是更进一步:连告诉都不告诉他。】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⑴,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⑵而后获,可谓仁矣。”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又问怎么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注释】⑴远之——远作及物动词,去声,yuàn。疏远,不去接近的意思。譬如祈祷、淫祀,在孔子看来都不是“远之”。⑵先难——颜渊篇第十二又有一段答樊迟的话,其中有两句道:“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和这里“先难后获可谓仁矣”是一个意思,所以我把“难”字译为“付出一定的力量”。孔子对樊迟两次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樊迟有坐享其成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在此显露出孔子一贯地不事鬼神的观点。这讲的也不是“知”,或者说讲的是为政中的“知”。“务民之义”,杨注“之”为动词。
关于“仁”,每个人的“仁”都是不一样的,换言之,即克服之前的缺点毛病而至善,就可以称得上是“仁”了,因此孔子对每个弟子所言的“仁”都有所不同。】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自:以大自然为喻,是古人一贯的作风。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规律,然后升华至道德层面。】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进而合于大道了。”
【自:言各诸侯国还是有复兴周礼的希望的,没至于全败坏。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发展还没有到彻底抛弃礼乐的程度。】
6.25子曰:“觚⑴不觚,觚哉!觚哉!”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注释】⑴觚——音孤,gū,古代盛酒的器皿,腹部作四条棱角,足部也作四条棱角。每器容当时容量二升(或曰三升)。孔子为什么说这话,后人有两种较为近于情理的猜想:(甲)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为棱,因之孔子慨叹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类。(乙)觚和孤同音,寡少的意思。只能容酒两升(或者三升)的叫觚,是叫人少饮不要沉湎之意。可能当时的觚实际容量已经大大不止此数,由此孔子发出感慨。(古代酿酒,不懂得蒸酒的技术,因之酒精成份很低,而升又小,两三升酒是微不足道的。《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的话,最多能够饮一石,可以想见了。)
【自:杨注甚详,学之。】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⑴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⑵也,不可陷也;可欺⑶也,不可罔⑷也。”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道:“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注释】⑴仁——卽“仁人”的意思,和学而篇第一“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用法相同。⑵逝——古代“逝”字的意义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译文卽用此义。俞樾《羣经平议》读“逝”为“折”说:“逝与折古通用。君子杀身成仁则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故可折而不可陷。”亦通。⑶欺、罔——《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话,和这一段结合,正好说明“欺”和“罔”的区别。那段的原文是:“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那么,校人的欺骗子产,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设便是“罔以非其道”了。
【自:杨注甚详。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方”者形而下,“道”者形而上。用小人的“道”是骗不到君子的。
宰予不仁,可见一斑。】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⑴,亦可以弗畔⑵矣夫!”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注释】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子罕篇第九云:“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里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和子罕篇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不是完全相同呢?如果完全相同,则“约之以礼”的“之”是指代“君子”而言。这是一般人的说法。但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却说:“博约是两事,文礼是两物,然与‘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不同。何也?彼之博约是以文礼博约回;此之博约是以礼约文,以约约博也。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毛氏认为“约之以礼”的“之”是指代“文”,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意思。⑵畔——同“叛”。
【自:杨注引毛氏之语甚难解。
言学习知识和学礼的重要性。】
6.28子见南子⑴,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⑵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
【注释】⑴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史记·孔子世家》对“子见南子”的情况有生动的描述。⑵所——如果,假若。假设连词,但只用于誓词中。详阎若璩《四书释地》。
【自:言能施行其政治理想,则即便是南子这样的人,孔子也不会不见。因在其政治理想面前,南子的种种劣行,就变得小了、微不足道了。换言之,南子此人,怎能与孔子奉行的主张相比,无非是南子拥有话语权罢了。
苏轼《贾谊论》中片段可证之: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而子路性直,因此“不说”。而孔子的赌咒发誓,则向我们在此证明,孔子也并非不苟言笑之人。】
6.29子曰:“中庸⑴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⑵鲜久矣。”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注释】⑴中庸——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庸”,平常。孔子拈出这两个字,就表示他的最高道德标准,其实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后代的儒家又根据这两个字作了一篇题为“中庸”的文章,西汉人戴圣收入《礼记》,南宋人朱熹又取入《四书》。司马迁说是子思所作,未必可靠。从其文字和内容看,可能是战国至秦的作品,难免不和孔子的“中庸”有相当距离。⑵民——这“民”字不完全指老百姓,因以“大家”译之。
【自:表现了孔子对中庸的推崇。
而杨注将“民”译为“大家”,则是也包括统治阶级的人在内。
做到中庸本来就是很难达到的了。更可况是“长久地缺乏”。】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⑴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⑵其犹病诸!夫⑶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引自 雍也篇第六 【译文】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注释】⑴施——旧读去声。⑵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⑶夫——音扶,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公”。因孔子对“仁”的标准很高,所以子贡才会问做到这样惠及民众之举能不能算“仁”。或许此问正中孔子下怀,将其称之为“圣”,比“仁”还要更进一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正是杨注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积极一面。以此为目标,是为仁一生所要追寻的丰碑。】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⑴仁为美。择不处⑵仁,焉得知⑶?”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
-
公冶长篇第五 共二十八章
(何晏《集解》把第十章“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又分一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集注》把...
-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
-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集注》把第九、第十两章并作一章,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
-
泰伯篇第八 共二十一章
8.1子曰:“泰伯⑴,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⑵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