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教科书体系缺陷(真敢说啊)
无暇
读过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
旧的教科书体系要改革,并不是因为它有错误,而是因为它有缺陷。这是首先必须说明白的。
旧的教科书体系的缺陷是什么呢?它的缺陷首先就在于主体性维度的缺失,即纯客观主义的倾向或本体论化的倾向。旧教科书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哲学家只是在静观世界,只是在描绘世界的图景即单纯地解释世界,似乎这个世界不是人创造的,它和生活在其中的人没有什么关系,人在这个世界中如何生活,是什么样的生存状况,都几乎难以进入哲学的视野。这种纯客观主义的倾向正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倾向,是一种前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特征。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直接革掉的就是这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具有现代性的哲学,主体性维度是它本身所固有的。
恢复了主体性的维度也不一定就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在费尔巴哈论纲的第一条里,马克思在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缺点之后,紧接着说:“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近代唯心主义哲学也是强调主体性的。
过去流行的哲学解释体系之所以未能充分和准确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首先也在于它所体现的基本哲学理念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念,甚至不完全是一般哲学的理念,而常常是一种旧哲学的甚至是非哲学的(科学的、实证的)理念。
“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由于他对人的理解是抽象的,因而他对自然界的理解、对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理解也都是抽象的。找到从抽象的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关键就在于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即在于使人主体现实化。马克思所做的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就是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代替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而这也正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任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