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在文学作品产生之前(截止公元前2500年),书吏们不会认为自己做的工作是创造性劳动,更不会有作者意识和著作权意识。即使在文学作品产生之后,由于已经形成的传统或养成的习惯具有惯性的缘故,他们也不会产生作者意识。 引自第19页 大部分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文学都来源于民间,都经历了口口相传阶段,而后才于某时形成文本。即使是首次将这种口传文学记录下来的人,即使他在记录时可能掺入了自己的加工和演绎,甚至创新,他(或她)也不会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会认为自己记载的东西是先贤,或先王,甚至是神灵所赐,根本不是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原创。新亚述时期的作者目录把许多作品的作者归于某先贤、某先王或某神,可以作为这一推测的依据。 引自第19页 《埃拉》作者卡布提伊利马都克宣称自己的作品是「夜里梦中得之,次日醒来记之,没有丝毫增减」,对我们现代学者而言,这个宣示很重要,因为我们因此而确切知道了这部作品的作者。对这位作者而言,他想告诉读者的恰恰不是自己的著作权,而是神的著作权。他在梦中得到启示,醒来记之,为神传之,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这要比说自己如何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作品高明得多,深刻得多。 引自第19页 《红楼梦》……
没有作者意识,是因为没这种必要,社会没有这种需求,学者没有这种追求。对古代作者而言,宣示著作权既没有经济利益,也没有精神安慰,没有任何意义;对读者或听众而言,作者是谁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是作品的内容。 引自第20页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产出的各类文献的一个共同特点,即只告诉你是什么,不告诉你为什么,不说来源,不谈目的,更不言意义。 引自第20页 一般说来,只要是有文献证据,即便是孤证,只要是古人留下的,就不应该对证据有所怀疑。 引自第21页 在巴比伦人看来,组成宇宙的几个基本要素——天、地、海——原本存在,神也原本存在。原初的自然界,虽有物质,各物质间也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但没有一种力量来控制这些物质,于是,大神们通过抽签这一原始民主方式,把这些原本存在的东西分配给不同神掌管。这样,神便有了不同神格和功能,地位有高有低,有尊有卑。小神为大神服务,长期不分昼夜(mūši u urri)地劳作,为大神服务的小神们终于不胜其苦,决定起义。为了把这些小神从苦役中解脱出来,大神们决定造「人」(lullû),让人来代神劳作,承担苦役。 为了平息阶级矛盾,而创造了更底层的阶级。人:我谢谢你啊。
埋泥版是为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而采取的未雨绸缪的措施,而挖泥版是这一措施之有效性的验证。保存泥版等于保存知识,而知识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有了这些泥版,人类文明就不必再次从头开始。这样,洪水肆虐后,人类文明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王系继续延续,王朝继续更迭,就顺理成章了,神话又回到了现实,既解决了洪水灭世和继续发展的矛盾,又赋予本来属于神话的洪水故事更多真实性和现实性。 引自第43页 让一部分人突然消失解决了必须有人获得永生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人获得永生,洪水故事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更何况其他两个版本中的洪水幸存者都获得了永生,永生已成为洪水故事的最大亮点。然而,不能让所有洪水幸存者都获得永生,那样的话,文明将无法延续。所以,让一部分人消失是必然的和必要的,突然消失是描述获得永生过程最简便和最神秘的方式。时间越晚,方式越神秘,这符合神话的发展规律。一部分人消失,必然引起另一部分人的恐慌,何况洪水曾肆虐多时,世界已然面目全非,幸存者不知身处何处,更不知何去何从。绝望之际,神出手相救,隔空喊话,这种方式既神秘,又及时,更现实,用神秘的方式解决了现实问题。有了这个前提,挖出泥版、重建文明才得以实现,世上的王权继续存续才顺理成章。 引自第44页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
毛尔注:在乌鲁克,为伊什妲女神献身为仆的妇女很多,她们既是伊什妲神庙的神职人员,也从事性服务行业(Maul 2005, 157)。 引自第99页 恩启都正与莎姆卡图姆取乐之时,看到一个年轻人在匆匆赶路。他让莎姆卡图姆把这个人叫过来问话,……经询问,恩启都得知,这个人正在赶往一场婚宴,去为婚宴做准备工作。这位年轻人告诉恩启都,根据乌鲁克的习俗,百姓结婚,国王要在婚礼上实施初夜权,女人从剪断脐带时起,就注定了这种命运。 引自第107页 据说南方某些地方好像也有这个习俗,洞房花烛夜由新郎的父亲行使初夜权。
大段重复是苏美尔文学的显著特点,……对口头文学而言,重复是必要的,因为这样有助于听众记忆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而且在口头讲述时,重复对讲述者和听众来说,都不会是负担,相反,讲述者和听众的紧张情绪可能会在重复中得到暂时放松和舒缓。然而,文本文学不同于口头文学,文本中的大段重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负担,会让读者感到冗长、多余、乏味。 引自第167页 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史诗》是古代剧本,重复是表演艺术的需要,某些重复也可能是歌曲中的「副歌」,不断在主旋律之后重复。 引自第167页 伊什妲下到冥界,被困在那里,必须找个替身,方能出冥界返人间。冥界鬼神跟她一起出冥界到人间找替身,伊什妲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丈夫做替身,于是,杜牧兹被抓到冥界,每年都要在那里度过半年时间。 引自第215页 爱我就去给我当替身。以及,希腊神话里也有这个故事,只不过珀耳塞福涅不用找替身。
《史诗》与希腊神话的最大不同在于女神施法害人的原因:在希腊神话中,受害者首先冒犯女神,因而受到惩罚。在《史诗》中,女神惩罚受害者没有丝毫理由, 引自第217页 老娘惩罚你还需要理由吗!以及,某种意义上来说,希腊神话也算是一种继承发展。
恩启都一进入冥界,就看到门口有一堆王冠,说明国王死后也像普通人一样必须下到冥界,那里是所有人的终点站。王冠属于阳世穿戴,进入冥界时必须脱去,所以,门口处王冠成堆,阳世的最高权力象征在那里变得毫无价值。而且《史诗》在此还特别强调,这些昔日的王者曾为大神们提供最好的祭品,到头来还是免不了入冥界,在暗无天日之地,受制于阴曹地府之规。这也许反映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先民们所秉持的一种人生观:今世再辉煌,来世都一样。 引自第244页
253人阅读
> 我来回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