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女人是什么?/69页
处境的概念并不等同于主体所经历的那种简单的人为性(在某个地方出生、拥有某个家庭),而是指向个体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结果是,个体无需为他们的自欺——亦即把这种处境作为他们不积极追求自由的借口——承担责任,自欺并不像在萨特观念中那样是一个彻底的道德缺失。相反,真正的自欺在于拒绝承认我们处于某种特定的处境中,而在这种处境中性别差异包含着诸多意义。自由不是要对抗人为性,而是要认识并承认这种人为性,并以此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说处境是偶然的——因为它不是主体的选择,那么要想实现自由,主体就不能仅仅对它进行否认;否认是一种自我欺骗,会阻碍我们的行动。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波伏瓦是如何既否定永恒女性气质或任何女性本质的存在,也就是说既主张女性气质的社会构建,同时又避免认为这种社会构建削弱甚至抹去了性别差异或女性气质存在的事实的。既然每个个体都处在一个已被赋予意义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已被各种定义个体属性(性别、年龄、肤色)的规范建构,那么个体就只能依据这些规范来自我构建,无论是顺应规范还是与之相悖,或是与之同谋。在波伏瓦看来,我们不可能将个体置于社会处境之外去考虑。性别差异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女性气质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现实,即使它只是人类历史的产物这也是波伏瓦采取的立场。“处境”的概念让我们得以明白为了在不依赖本质论和纯粹社会构建论的情况下理解女人是怎么一回事,研究性别差异十分必要: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建立在关于性别差异的日常社会经验上的:
事实上,只要睁眼一扫就可以看到,人类分成两类,其衣着、面貌、躯体、微笑、举止、兴趣、消遣,都迥然有别,虽然也许这些差异是表面的,也许它们注定要消失。可以肯定的是,眼下差异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波伏瓦承认差异的存在,但并没有因此采取本质论的立场。她明确拒绝对性别差异的神话或生物学解释,同时,她强调这种差异的现实性以及它在女性处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波伏瓦认为,女人想要“置身于自己的性别之外”是一种自欺,因为性别差异是构建我们所处世界的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山海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章:女人是什么?/69页
-
第六章:顺从是一种异化/130页
家务劳动不具备黑格尔描述的劳动的任何优点,它仅仅只是女性与肮脏、混乱和破坏的消极性的斗...
-
第八章:顺从的模糊性/178页
波伏瓦写道:“使自身成为客体,使自身成为被动,这与成为被动客体是两回事”。顺从最初的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