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纪录
《算命》清影纪录中国
真正的电影并不发生在荧幕上,而是发生在来看电影的人的头脑和眼睛中。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中国纪录片1990年诞生
中国现代分为五个阶层:
1,掌握权力;
2,掌握资产;
3,以脑力服务权力和资产;
4,以体力服务权力和资产;
5,无法提供任何服务,只被权力控制。
孙曾田
作品:《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
纪录片只有材料是真实的,它本身其实还是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意识,思考。
同一个题材的话一定要在思考的主题上,在表达上超越上一个,如果超越不了上一个,就不拍了。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真实的生活用语还是有距离的。纪录片不是表面的纪录,而是表达深层的精神,心灵,文化的东西。心灵的东西用画面表达是有局限的,因为影像还是比较直观的东西,心灵可能是要倾诉的,所以她的痛苦还是要说出来。
不用解说词和用解说词是不同的创作方法,要看具体想表达怎样的思考,怎样的主题。
陈晓卿
作品:《生者.绵竹》《北川中学》
我们今天的报道,今天的创作尽管有往前走的倾向,但是,从本质上和1976年没什么差别。
张伟杰
作品:《闲着》
门里门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光景,我天天这么进进出出,每进出过一次我都要精神分裂一次。
所谓的小人物,不是说他们拥有的政治权利有限,也不是说他们的经济实力,所谓的小人物指的是一大帮丧失了话语权的人。
冷凇
作品:《俄亚纳西人》《伴》《躁动》《悬棺》《油菜花开》
纪录片要宣传一个东西的话,其效果比电视剧,比广告要好得多,因为纪录片是通过它特有的贴近真实的呈现方式走进人的心里去宣传。
最重要的是,开头一定要精彩。美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其次就是悬念性叙事。巧妙的悬念设置,可以解决结构与欣赏之间的矛盾。
第三是平衡性的观点呈现。平行对立不代表不表达作者的观点,而是将观点以另一种更加艺术,更为巧妙的方式让人接受。
国际预售: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充足的创作资金,起到融资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能够成功签约的依据,是创作之前大量的,很长时间的论证与策划,这种论证集中于节目是否独创性和故事性。所以在开拍前,必须要经历一个市场的论证程序,甚至是市场调查。
规制的重要性:就像中餐和西餐的区别,中餐依赖于厨师,厨师一换,受众就流失了;西餐用规制来管理,使之成为量产,有稳定的保证。
张以庆
作品:《幼儿园》《舟舟和他的世界》《英和白》
我们今天的人在现代化生活比较紧张的精神状态下,需要一种柔软的抚摸,而审美体验,恰恰是能起到这样的功效的。
请把理性放弃,请把逻辑放弃,创作本身就要是一件特别感性,特别激动的东西,你要把你在创造性工作中的激动传达给别人,让别人跟你一样激动,才能传播到别人的心里,才会有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接受的可能。
一定要有自己创造性的东西。
一个人总是有天花板的,是有边际的,有时候示弱也是另一种勇敢。
在一个商业化无限发展的环境下,纪录片这种文化表达,是不能按照收视率来评定生死的。
放在国际的范围里,国家的文化是不安全的,没有一个富强的国家不去做文化战略的设想和实施,我们要用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话语来解释世界,而如果你没有有实力的东西拿出去的话,你就只能听别人解释世界,我觉得我们总是不甘心去听别人对世界的解释和定义的。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有文化积淀的民族,可现在我们的两条腿就不是特别协调。
纪录片是能讲一个普适性的命题。
我们自己也是别人的环境。
我们必须非常真诚,非常严肃,怀着非常真诚的心去拍摄。
董钧
作品:《大水》《无烟煤店》《模特》《聚会》
时间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时间可以让一个人遗忘,也可以让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更加清晰。
同时在发生一件事情一百个人看,一百双眼睛,看到的结果和路径都不一样。
施润玖
作品:《敬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安定医院》
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讲,他要求自己必须站在一个什么高度,我的高度就是没有高度。
传统的艺术创作它是没有目的的,但它有意义,这个意义只是人的一种交流,而没有别的“目的”。
徐童
作品:《算命》《麦收》《老唐头》
中国的现实促使我愿意把镜头对准现在发生的变化,一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物。一个混乱肮脏,变化无常的江湖。
作者把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片子里,不是强加的,纪录片是呈现给你的,是人物给你的。我需要和他相遇,我的个人人生体验和他吻合了,我个人的体验成为进入别人生活的隧道,我只有经历一些人生坎坷,我才会知道更坎坷的人,他的人生有多坎坷。
片子里都是人物的东西,他像一个代言人,代我说出我的感受,让观众共鸣,去说出生命的一些东西,或是真相作者应当是消失的,或者是藏在作品后面的。
当人有了某种疼痛感,就有了强的表达愿望;从自己的痛苦出发,到达别人的痛苦,到达社会的苦难。痛感是一种动力,凭借它去表达底层人民这种痛不欲生的生活。你个人经验就像是不断聚集能量的火山。
纪录片是交换关系,一方面是金钱交换,一方面是情感交换,还有就是精神和生命形式的交换,我们完全变成了共谋的关系。
这个世界怎么变化总有边缘,边缘就是不可调和的人类现实。
张同道
作品:《小人国》
纪录片在国外有他的专业发行渠道,但是中国的电影工业还很落后,我们所有的影院系统都被商业占领了,这是我觉得非常悲哀的事情。
李一凡,鄢雨
作品:《淹没》
我非常迷恋拍纪录片的过程,这是一个做人的过程,基础是同情,同情来自道德,理解,来自对人物的刻画以及你所看到的社会真实面。
林鑫
作品:《同学》
我一直认为拍纪录片的作者身份是卑微的,他必须俯下身去生活才能为他绽放,他应该是生活的一个仆人,而不该居高临下去审视。
在一个大时代面前,个体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
我是幸福的,但不回避我拥有的艰辛,所有的一切成就了你生命的丰厚。
周卫平
作品:《茶马古道》
我把机器架到和他们视线平行的高度上拍摄,所以基本上都是跪着采访完的,他们哭我也哭,他们笑我也笑,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找到了一个纪录片要表达的方式。
孙书云
作品:《西藏一年》
我问她,你的愿望是什么?她说要变成一个男人。我问她然后呢?她说然后变成一个僧人,在经过好几世变成一个觉悟的人,这至少要经历十个轮回。
她问我想干嘛?我说想做片子。她说别着急,做片子需要好好待着。我说,待多长时间?她说,一辈子啊,一辈子才这么短,你还有好多时间,好多生命去干别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