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误
译本略掉了一些图版,如原著p.25的甲骨、p.38的战国时期地图、p.60的殷墟
p.35:前453年,晋国内部统治力式微导致了一系列内战,最终致使“三家分晋”。晋王作为这三家所保护的主公得以残喘。按,晋国统治者从未称王,原文无误:A duke of Chin survived as a protected client of one of these new states.
p.48:位于周朝腹地的“中国”(“在中间的国家”,后来指代整个中央王朝)是文化最发达和显赫的地方:原文用的是the small “central states”,但“中国”的本意其实是指首都
p.53:人们普遍认为,“上天可见可闻人们的所见所闻”,上天的好恶体现在公众意见中:应作“天听自我民听”
p.54:比如会有“宋国齐氏”的说法,就像今天美国人会提到俄亥俄州的乔纳森与加州的乔纳森一样:原文是:One spoke, for example, of the Sung(state) lineage of the Chi (surname) clan, much as Americans today might speak of their Johnson friends in Ohio and their Johnson friends in California. 此处不是“乔纳森”(Jonathan)而是约翰逊(Johnson),原著使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法,“齐”作Ch’i,因而Chi其实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Ji,不如作“姬”
p.55:农民之所以被称赞,是因为他们为生产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但工匠和商人是非必要的、非生产性的,也是无足轻重的(支):这里的“本”原文是root,“支”原文是branch,从英文直译而言没问题,但中国传统上习惯称“本”和“末”
p.59:诸侯会通过加强对分散的原住民的控制,或者将他们从聚集区驱逐,代之以种植粟或稻的移民,从而实现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原文是replaced them with millet- and wheat- planting colonists,所以此处并不是“稻”,而是“小麦”
p.80:(儒家五伦所对应的美德)原文中夫妇关系所对应的美德是love and obedience,现译作“礼”,可能作“敬”更为合适
p.89:赵国人慎道在前300年前后在齐国任职:应作“慎到”
p.99:所载事件发生在前593年:原文确实是the year 593 B.C.,但下面的引文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而这一年其实是前594年
p.130:夏国(匈奴,407-431):原文就是Hsiung-nu,但严格来说是铁弗。后赵创立的族群,作者也标为“匈奴”,译者改为“羯”,但此处不知何故未改。
p.132:555年,一位北方政权的皇子攻入长江中游流域,并在现在的汉口地区建立了傀儡政权后梁:原文是In 555 a northern prince had pressed into the central Yangtze valley and set up a puppet Later Liang state based at modern Hankow,这乍看起无误,但后梁(或西梁)定都江陵,位于今荆州附近,领土不包括今汉口;且当时是554年北周柱国于谨领兵南征,他并非皇子,此处的prince不是“皇子”,而指诸侯(如马基雅维利的The Prince译为《君王论》),此处不如译为“大将”。这里三处小疵,两处应由作者承担,一处应归译者。
p.133:[隋炀帝]成功打击了西域的突厥人:原文是campaigned successfully against the Turko-Mongol tribes men in Chinese Turkestan,确切地说是“突厥-蒙古部落”
p.134:[唐代皇室]李氏家族声称自己是西汉将军李广利的后代:原文确实是it claimed descent from the famous Former Han General Li Kuang-li,但李唐皇室追认的祖先是李广,而非李广利。
p.137:安禄山(卒于757年)——一个肥胖、机智、大胆的突厥人:安禄山确切地说是粟特和突厥混血
p.141:一个新的游牧势力正在崛起——原始契丹人:原文是the proto-Mongol Ch’i-tan (or Khitan),指“原蒙古人契丹”,契丹人被认为操一种原蒙古语
p.152:书籍由成卷的木条或是成团的帛制作而成:原文确实是bundled-up wooden slips or on bolts of silk,汉语中传统上是说“书于竹帛”,此处“成卷的木条”或许作“成卷的木简”为好
p.169:[8世纪前期,唐朝26个最大的城市]天津人口排名第9,有825705名居民:按,原文确实是Tientsin, ranking ninth, had 825,705 residents,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天津直到明代才兴起,唐代仍相当荒芜,甚至未设县,此处可能指的是唐代幽州,但那就是今北京了
p.169:[唐代长安城]它成为一座由高墙包围、占地约78平方公里的大城市:原文其实是some 30 quare miles,“大约30平方英里”,这里是照此折算过来,但实际上,唐代长安城的面积是84平方公里
p.170:也可能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晚唐时期的上层社会开始把妇女隔离在一个闺房式的私密空间中,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传统,尽管这一传统并非源自汉人也非游牧民族:原文是it may have some Islamic influence of late T’ang times that caused upper-claess Chinese to begin isolating their women in the harem-like privacy that also be cam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 though not rooted in their Han or nomad customs.作者的这个推测看起来没什么依据。
p.171:门阀都富有四海,三国时期的一位地方豪强甚至为女儿准备了一千名由绫罗绸缎包裹的女奴作为嫁妆:原文是One local land baron of the Tree Kingdoms period is know to have given his daughter a bridal dowry of 1,000 slave girls sumptuously garbed in silk.
此事可能是麋竺的事迹,见《三国志》卷三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后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於小沛。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如果是这样,那作者其实有三处小失误:麋竺严格来说是富商而非门阀,其财富来自经商;他进献给刘备的是妹妹,不是嫁女;奴客不一定是“女奴”,在此看来和“金银货币”一起都是“助军资”的。总的来说,其行为不是炫富,而是类似于像吕不韦对秦国公子子楚那样的政治投资。
p.188:中国佛教在中唐时期达到了鼎盛,之后便很快让位于第一次崛起的理学思想:原文是then began giving way to the first stirrings of a new Confucianism,应指“理学的第一次萌动”,作者的意思,应该是把明清视为理学的第二阶段。
p.216:即使语言差异使口头沟通变得风马牛不相及,如长安人与广东人无法沟通,受教育的中国人仍在用同一种文字书写:原文说的是between natives of Ch’ang-an and Canton,Canton在英语里是广州的旧称,并非广东
p.231:《全唐诗》是一部8世纪的诗歌选集,集合了近2300名诗人的48900首诗:原文是A neighteenth-century anthology of poetry,是“18世纪”,《全唐诗》是清朝才编定的,大概译者以为8世纪才对应唐朝,但其实想想也知道,唐朝到907年才灭亡,8世纪怎么能编纂“全唐”诗,最多“半唐”。
p.274:汉字“辽”有“镔铁”一说:原文The Chinese word liao has iron as one of its meanings,这句话应源自《金史·太祖本纪》记完颜阿骨打称帝时语:“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但其实,“镔铁”对应的应是“契丹”这一族称,“辽”本身没有“镔铁”的含义
p.293:其中规定中国必须要进一步扩大与野蛮、纠缠不休的“外国魔鬼”间的接触:译为“番鬼”为好,如《广州番鬼录》
p.346:11世纪,迫切需要增加收入的北宋政府开始大量公开出售剃度许可,后世政府也都沿袭了这一方式。此举也是从宋朝到今日寺院士气、纪律和声望直线下降的原因之一。按,确切地说是“度牒”。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