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个体系旨在让学生背上大量债务,于是学生毕业后必须去上班、去工作,毕竟学生贷款还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与此同时,学校里的狗屁教育课程也旨在培养出将来能应对狗屁工作的学生。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即“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主要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来驱动。经济学家拿来迷惑客户或公众的数学等式都基于同一个简 单的假设:所有人,只要拥有自主支配权就一定会采取性价比最高的行为,他们会选择那些消耗最少却能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 格鲁斯的这项发现有着强大的隐,也可以使我们更广泛地理解人类行事的动机。在格鲁斯之前,大部分西方政治哲学家(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要么觉得人类对权力的追求只不过是天生对征服和统治有着渴望,要么觉得这种对影响力的执着纯粹是想获得 一些实际的好处,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肉体的满足和繁殖的成功。格鲁斯的发现(之后的100年,各种实验证据都证明了此结论的正确性)暗示着,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背后或许有更为简单的动机。婴儿之所以能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能够体会到自己是独立于周围世界的个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他们察觉到“自己”是某事发生的肇因通过重复之前的行为,婴儿发现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验证了他们自己的观察结。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从一开始婴儿的这种意识都会由某类愉悦作为标记这种愉悦成为后续所有人生体验的基本背景。回人类对自我的觉察是建立在行动基础之上的,这个结论似乎让人难以接受毕竟当我们真正投入做事的时候(尤其是在做我们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不管是赛跑还是解决复杂逻辑问题),我们往往会忘记自身的存在。但是哪怕是在我们沉浸于做事的时候,“身为原因的快感”可以说依然是人类存在的未阐明的基础。 格鲁斯在“身为原因的快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游戏即相信虚幻”理论。格鲁斯提出,人类发明游戏,发明消遣活动,与婴儿发现自己移动铅笔的能力后会感到开心,完全是出于同一个原因。我们想要施展自己的能力,这本身就是目的游戏并非真实,这一点不仅仅没有降低其魅力,事实上,恰恰是这种非真实性,使其平添了又一层吸引力。格鲁斯表示(这里他借助了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观点),这便是自由之所在。(席勒主张,创造艺术的欲望不过是人们渴望游戏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由本身的实践。自由就是,因为我们编得出故事,所以我们就去编故事。 然而与此同时,恰恰是工作中“相信虚幻”这一点,使得诸如帕特里克和布伦丹这样的打工学生异常愤怒。事实上,所有拿过工资上过班的人对这一点都深有感触:那些在密切监视下工作过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工作中最令人恼怒、最令人发狂的一点便是“假装工作”。工作是有目标的,或者说本该是有目标的。因为你必须在工作,所以你被迫假装在工作,这种感觉令人备受屈辱,因为此时,之所以需要你工作,很自然地,纯粹是因为你可以工作。如果说游戏时“相信虚幻”是人类自由最彻底的表达,那么工作时被迫“相信虚假”便是人类不自由最为极致的体现。因此也就毫不奇怪,纵观历史,囚犯和奴隶(很多时候有重叠)这两类不自由的人群是下述看法最早的印证:属于某些类别的人群必须让他们一直工作,哪怕其实没有事情需要做,而且为了让他们一直工作,得生生编造出工作来让他们忙活。 哪怕是硬生生造些活儿出来,也必须让奴隶始终保特忙碌的状态,这比让他们在农闲的时候无所事事要好。他们给出的理由永远都是:如果奴隶拥有了空闲的时间,他们就可能开始密谋逃跑或叛乱。 这跟现代社会“你现在的时间是我的,我花钱不是养闲人的”这样的道德训斥有很大不同。 这种话是雇用者感到自己被抢劫了以后说出的侮辱性言论。员工的时间不是员工自己的,员工的时间属于支付工资的老板。员工如果没有在工作,那他其实就是在抢劫老板,因为为了换取员工的工作,老板已经支付了不少费用。根据这个逻辑,懒惰本身并不危险,偷窃才是问题所在。
雨小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40% 的工作毫无意义/ XV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魔法,从事行政文书工作的领薪人数最终却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跟苏...
-
第一章 什么是“狗屁工作”?
这个体系旨在让学生背上大量债务,于是学生毕业后必须去上班、去工作,毕竟学生贷款还起来实...
-
第一章
-
第四章 身处狗屁岗位有何感受?论精神暴力(下)
人是依赖社交的存在,如果失去了和他人经常接触的机会,就会开始萎缩,甚至肉体上也开始衰弱...
-
/ 132 谈谈“无法引发后果”带来的痛苦
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觉察,对自身作为独立个体区别于周围环境的领悟,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个愉快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