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整窟:禅观的精神
在北壁《尸毗王割肉贸鸽图》的东侧,还有一铺表现题材上尚未完全明确的故事画,有学者认为它表现了释迦创造各种机缘让耽溺于世间享乐的难陀出家修行的故事,也有学者认为是依据《观佛三昧海经》所绘制的释迦佛降伏龙王,将佛影留在那乾诃罗龙窟石壁中的事迹。这可能是莫高窟北朝唯一未有最终定论的因缘故事画了。
北壁东侧的故事画,佛陀在画面中央说法,背景是重重山峦中的禅修僧众它(254窟)由中心塔柱划分出前室、后室两部分空间,入窟后的观览顺序是先礼拜主尊,然后从左侧顺时针绕塔而行,看过回廊两侧及后室,最后再次回到前室。 引自 第五章 整窟:禅观的精神 中心柱中的释迦塑像是所有视线的最初与最终落点整座石窟的设计都有着自下而上的精心布局,引领观众不断跨越时间与空间,从现实世界抽离,逐渐进入佛经中所描述的佛国。 引自 1. 中心塔柱 据佛经记载,在过去世庄严劫、现在世贤劫和未来世星宿劫三大劫中,各有一千尊佛成就,每当一尊佛入灭后,就要经历相当漫长的岁月,另一尊佛才会出现于世。 引自 2. 千佛 在洞窟南北中轴线以南的一侧,诸佛的名号皆属于过去世庄严劫千佛;当信众绕到中轴线以北,则千佛的名号都属于未来世星宿劫千佛;而洞窟中塑像和壁画表现了释迦和弥勒的形象,由于他们都是贤劫千佛中的一员,故而整窟通过绘塑联璧,使其中轴线具有“现在世贤劫”的时间意味。 引自 2. 千佛 南壁的阙形龛与券形龛依次排开,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共处一墙南北两壁,除去故事画和千佛,还对称凿有两个阙形龛和八个券形龛,各有结跏趺坐的佛和菩萨塑像居于其间。 引自 3. 列龛 专家们普遍认为阙形龛意在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听法的时刻;券形龛内的佛像分别结说法与禅定手印,如同表现了深入禅定后的佛陀将他的智慧心得向经过的众生宣讲的时刻,窟内丰富的说法形象彼此呼应,构建了整窟法音萦绕的氛围。
在千佛与列龛之上,整个壁面装饰的最上层,是围绕石窟一周的图绘建筑和天宫伎乐人字披的“木梁”间隙中绘制了34位天人菩萨,他们手执弯曲缠绕的花束,与后室平棋藻井上的莲花图案既形成对比,又相互呼应在千佛与列龛之上,整个壁面装饰的最上层,是围绕石窟一周的图绘建筑和天宫伎乐。看到他们,观者仿佛真的来到了无忧无虑的佛国净土。 引自 4. 天宫、天顶 回望整窟,观者环绕一周,却如同经历了一场浓缩的时空之旅,浩瀚宏大的时间与空间被有序地安排在不足65平方米的石窟里,它所承载的佛教宇宙观和世界观,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依然明晰而发人遐思 引自 4. 天宫、天顶 54窟的整窟图像与精神系统,与禅观的修行仪轨有很大的关联。正如《禅密要法经》(鸠摩罗什译)等经典所指出的,信众要在清静之处敷上坐具,盘腿结跏趺而坐,身形齐整,左手压住右手,闭上眼睛,舌顶住上颚,以令心神安住,开始修行。只有当观者能够安心、调息、定意、忏悔业力后,才能够逐步地进入“观”的状态。 引自 5. 禅修
149人阅读
石头摇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南壁:萨太子舍身饲虎
莫高窟保存有最为丰富的舍身饲虎图像遗存,自北魏到五代、宋都有此题材的壁画,共计有十余铺...
-
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章 北壁:尸毗王割肉贸鸽 第四章 南壁:释迦降魔成道 作为核心人物的释迦稳居画面中心...
-
第五章 整窟:禅观的精神
-
第六章结语中的“势”
在绘画中,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一文细致地记录了他对“势”的思考,这也是迄今出现在画论...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