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读
Ooooooscar (看书是个很私人的事)
读过 心经解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汉英梵对照)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ngate bodhi svaha
引言
这其中所涉及的法,指的是佛教徒用以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的基本元素。佛教徒认为,世间一切众生,万事万物,都是这些基本元素(法)在意识中发生作用之后得到的产品。而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包括说一切有部在内的部分佛教徒甚至主张现实世界是由“法”直接构成的。
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意谓踏入佛教修行的第一阶段(领悟无常是解脱之路上必须跨越的门槛,除此之外,尚有“苦”和“无我”两道门槛需要跨越,三者合称“三法印”,是早期佛教徒总结出的佛法的三项基本原则)。
佛法并不遥远,它就在你的心头。真理并不在身外,如若背弃自己的本心,苦苦寻觅亦是徒劳。执迷抑或觉悟,只在一念之间。陷于黑暗还是洞彻光明,也并非他人决定。只要生起信心,如实修行,证悟之道绝非遥不可及。不寻访到名医灵药,何时才能冲破黑暗,见到大日之光?”[插图]
解题
般若为梵语,可以大致意译为“智慧”,其原文prajna系由前缀pra(表示“在······之前”)与词根jna(意为“认知”,佛书中通常意译为“智”,或音译“阇那”)两部分构成。
第一种称为世间般若,这种般若指的是世俗之人所拥有的智慧
世人执以为真,却看不出它染污的本质:世间般若于无常执为常,于不净执为净,于无我执为我。
第二种称为出世间般若
。掌握此种般若的人,已通过修行了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对世界之本质已经获得更为深刻的洞察。不过,这种般若仍有局限:它只是脱离了欲望的纠缠和轮回之苦,却还未能彻底超越分别心,也就没有证悟最后的“正觉”
第三种,也就是最高境界的般若,被称为无上般若。这种智慧真正领悟了世间世外一切皆为空幻的本质:它们既非恒有,亦非无常;既非染污,亦非清净;既非我,亦非无我。相比之下,世间般若和出世间般若都离不开智的引导,而无上般若则超越了智的束缚,它来源于一种根本性的领悟:世界是不可以分别心来把握的,是自性皆空、不可言说的。
一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它指的是一种神秘微妙的精神觉醒,是对事物本原的非凡领悟;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到彼岸,这即是说,要以奇妙的般若智慧超脱生死,抵达真实不虚的空境。所以,般若是体,波罗蜜多是用。修行般若有深浅两个层次,破去人我执的人空般若为浅般若,破去法我执的法空般若为深般若。观自在菩萨于此所行乃是破去法我执的法空般若,故云行深般若。”[插图]
五蕴是现实的边界。五蕴是把握世界的五种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找到某种我们可以真正拥有的东西
色与空是一回事。上至诸佛,下至蝼蚁,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譬如人有双眼,可以见色,但眼睛本身也只是色,眼与色皆是空性幻化而成;人有双耳,可以听声,但耳朵本身也只是色,耳与声皆是空性幻化而成。世间种种色,乃至种种见闻觉知,皆是由空性中幻化而出,但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插图]
三 菩萨道
菩萨可以现男身,现女身,可以是单身男女,也可以是已婚人士。菩萨可以是俗世中虔诚供养三宝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是僧伽内部持戒修禅的僧尼,只要他们志在觉悟(bodhi),并发愿救渡众生超脱轮回,就可以说是菩萨乘弟子,可以称之为菩萨。
皈依佛,可以令我们将嗔心转化为慈悲心;皈依法,可以令我们将痴迷转化为智慧;皈依僧,可以令我们将贪欲转化为布施。
关于“涅槃”(nirvana)一词的来源,现在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常见的语释学解释是说它由前缀nir(表示否定)和动词va(意为“吹”)或者van(意为“欲求”)构成,所以nirvana的本义就应该理解为“吹灭”或者“离欲”。
菩提(bodhi)的意思是“觉悟”
阿耨多罗(anuttaran),意为“无上”;
三藐(samyak),意为“最佳、正”;又因为它能驱除无明妄见,所以称三(sam),意为“遍及、圆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