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解析社会学的目的:融合实证主义和社会理论。
融合的方式:通过拆解过程、凸显要素来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过程(DBO理论-ECA模型)
对现有解释类型的批判:
赫斯特洛姆认为解释是要能够提供关于事件缘何发生、缘何随时间发生变化、缘何在时间或空间上共变的说明。批判了覆盖律解释和统计学解释,主张机制性解释。首先,认为亨普尔的覆盖律解释(把待解释的现象归总到某个因果律下)是缺少解释因素和待解释事件之间的一种可被理解的连接,无法说明解释清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问题,解释力不足。其次,统计学解释的特征是会把总体样本分解为不同的子群,找到一个能够对解释事件的概率造成影响的因素,如果一个因素和结果的期望值或者条件概率系统相关,那么这个因素就被说成是一个(概率性)的“因”,具体的因果关系难以展现。机制性解释追求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规律或寻找统计相关因素来解释,而是探求那些可以展示出“社会现象如何产生”的机制来进行解释,解释的方法是寻找和确认一系列相互关联进而导致某种解释现象的主体和行为,通过拆解过程、凸显要素来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过程,为各种社会现象寻求一个准确、简洁、真实和基于行动的解释。解释性的理论必须要指向使得社会过程得以运作、引发相关社会结构的实际机制。【部分表述参考本书书评:作者“此账号已注销”】
社会机制就是能够规律性地产生某个特定结果的一系列主体和行为的组合,行动者个人动机的机制内嵌在行动者不同连接结构的社会机制之中。
机制解释是建立于行动理论基础上的,要注意的是,关于社会学理论机制的行动理论,并不指向具体行动者而是抽象的理想型行动者,这些理想型行动者的意图和任何一个具体存在着的行动者是不一样的,应该被看成一直能够激发典型行动者以某个特定形式行事的典型意图。
DBO理论【机制性解释的微观基础】
期望D(Desires)、信念B(Beliefs)、机会O(opportunities)是行动和互动分析借以构建的主要理论术语。也就是说这三者是一个行动者付诸行动的最直接原因。各行动机制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这些主体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
由期望/信念/机会调节的社会互动,导致了一系列不同的/相互影响的机制。
理性选择理论基于工具主义背景也做出过相关对于行动原因的机制解释,但是赫斯特洛姆认为,过度简化的假设虽然使分析变得简单,但是它无异于我们寻找到正确的解释,不过是在错误的地方找答案。
DBO理论观点出发对社会互动进行讨论,寻找出行动者的行动相互影响的不同机制
行动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待解释项),我们不能简单地假定一种社会现象导致了另一种社会现象,从机制的视角出发,我们要去探求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个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各种解释。社会学家常常认为,社会是个体互动的一种涌现产物,产生后脱离后者,这是本体论的视角,但是赫斯特洛姆认为应当把社会涌现视为一个认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涌现前”各部分的属性,但无法预测此后的社会现象。了解涌现前各部分属性的方式就是要明白社会伴随个体而产生,社会属性附着于一系列个体层次属性上,因此,对社会属性的研究要通过个体层次来进行解释,关注1.宏观状态如何影响个人2.个人如何带来宏观变化3.宏观-宏观
作者并没有将理论能力只偏心给定性方法,而是主张定量+因果+机制分析。实证研究要聚焦于导致待解释项的实体、关系和活动。通过ECA模型来讲理论于实证研究相融合。
“机制解释的这种条件性尤为重要,机制应该被视为因果趋势的理论命题,而不是实际活动的说明。如果我们把机制理解为一个有关因果趋势的命题,那么某一解释可能时完全正确的,然而也有可能不足以预测结果。如DBO理论中,如果两个或更多这样的机制同时运作,那么它们可以相互抵消,并给人以错误的印象,即它们与被解释的行动不相关。能被具体地观察到社会现象,必然受到许多不同过程的影响。通过考察其预测准确性来检验理论,可能与事实或与其他重要过程的假定性机制的关联相混淆,而且会引起我们错误地拒绝完全合适的因果解释。” 引自 5 论因果模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