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康德
康德终身静居乡里,思维却无比开阔。他相信人类理性,断定人类一定会克服对抗而走向和谐,各个国家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建立良好的国际联盟,最终建立世界意义的“普遍立法的公民社会”。正是这种构想,成了后来欧洲统一运动的理论根据。
我喜欢康德,喜欢他跨疆越界的大善,喜欢他隐藏在严密思维背后的远见。民族主权有局部的合理性,但欧洲的血火历程早已证明,对此张扬过度必是人类的祸殃。人类共同的文明原则,一定是最终的方向。任何一个高贵的民族,都应该是这些共同原则的制定者、实践者和维护者。
欧洲的文化良知,包括我敬仰的歌德和雨果,也持这种立场。
事实早已证明,而且还将不断证明,很多邪恶行为往往躲在“民族”和“国家〞的旗幡后面。我们应该撩开这些旗幡,把那些反人类、反社会、反生命、反秩序、反理智的庞大暗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合力予以战胜。否则,人类将面临一系列共同的灾难。大家已经看到,今天的绝大多数灾难,已经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可惜,由于康德的学说太平静,从来未曾引起社会激动。
30人阅读
铃清榆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10页 黄铜的幽默
斯洛伐克与捷克分家后,首都设在布拉迪斯拉发,一个在我们嘴上还没有读顺溜的地名。 沿途景象...
-
第113页 柏林
只有柏林,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势。 我之所指,非街道,非建筑,而是一...
-
第119页 康德
-
第120页 洪堡大学
原来的柏林大学,改名是为了纪念洪堡。 叫洪堡而又与这所大学密切相关的人有两个,是兄弟。哥...
-
第134页 海德堡大学的学生监狱
这样的遗迹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四间“监房”,一个高蹲位的厕所。房内有旧铁床和旧桌椅,...
> 查看全部2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