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在牛栏西复西
“随遇而安”是个常用的成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对于宋代士人来说,宦游也好,贬谪也好,总要不断迁徙,在一个地方长住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开的。但苏轼则不同,在黄州、在惠州、在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终老于此。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做着长住的打算,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我们已经看到他在诗词中表述的“家”不断变易,“万里家在眠峨”,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而这“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他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实现了他自己关于水的一种讲喻:“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潮州韩文公庙》,《苏轼文集》卷十七) 苏轼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他的“家”不断在变易,他对这个问题有一点自觉的思考,如下面这首诗: 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新巢语燕还窥砚,旧雨来人不到门。春水芦根看鹤立,夕阳枫叶见鸦翻。此生念念随泡影,莫认家山作本元。(苏轼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之二,《苏轼诗集》卷四十三) 从题目看,写作此诗的起因与政见相关,但诗里不涉政治,只说对于“家”的认识。“莫认家山作本元”的意思,就是不要只把眉州故乡当作“家”。“槟榔生子竹生孙”写得很有趣,这些植物种下来就会繁衍子孙,人类也可以向它们学习,不必为偏处谪地而愁对明月,到处都可以安“家”,繁衍子孙。 引自 四、家在牛栏西复西
161人阅读
马里扬泊列的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乌台诗案
宋代官员如何审判案子?我们一般的印象可能来自戏剧舞合上的包公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三、《赤壁赋》与宋代“文赋”
基于“终极关怀”而来的这种超越得失的非功利人生态度,经常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逃避。...
-
四、家在牛栏西复西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