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摘抄
1、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2、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3、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夫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就爱之,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4、我们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
5、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有也。”
6、“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诺斯罗普(Nort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
7、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8、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9、他(孔子)坚持了古代中他认为最好的东西,又创立了一个有力的传统,一直传到最近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像孔子本人的时代,中国又面临巨大而严重的经济、社会变化。最后,他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虽然从历史上来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10、“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11、如是墨子论证出,国家必须是集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是他的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因为国家的设立,有其明确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
12、《韩非子》说的杨朱“不以天下大力易其胫一毛”,与《孟子》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些不同。可是这两种说法与杨朱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后者与“为我”一致,前者与“轻物重生”一致。两者可以说是一个学说的两个方面.
13、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14、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15、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准则。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照墨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他有用;照儒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他应当存在。
16、一个人能够“知道”而且长期“集义”,浩然正气就自然而然
言的产生。
17、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
18、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所以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
19、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也并不是说他没有情感。这宁可说是,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收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所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平静。”
20、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非因是,因是因非。
21、他么是无知的人,不是不知的人。这种后来获得的不知状态,道家称之为“不知可知”的状态。
22、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相互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就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个学说,被后来的阴阳家大为发展了,叫做“天人感应论”。
23、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为禹”,是因为人本本来就是智的。
24、“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辩奠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25、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在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26、成己的同时,一定还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伦,即在社会领域内,才能尽其性。
27、阴阳的盛衰遵循着固定的轨道,轨道是经过四方的圆圈。阴初盛的时候,它就去付诸东方的木,形成了春。阳全盛的时候,它就去南方扶住火,形成了夏。
28、法西斯正义正黑统,资本主义正白统。共产主义正赤统。
29、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30、真正独立的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31、僧肇把“般若”描写成圣智,可是他又说圣智实际上是无知的。因为要知某一事物,就要选出这个事物的某一性质,以此性质作为知的对象。但是圣智要知“无”,它“超乎想象”,没有性质,所以“无”
根本不能成为知的对象。
32、不造新业,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
33、除非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王成为哲学家,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理想的国家。
34、在朱熹看来,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
35、,用逻辑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古代的观念,形成了时代精神的特征,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甚至基督教会也未能避开这种精神的影响。为什么在中国的许多教会把中国的哲学原著和研究中国哲学的书译成了西方文字,却很少把西方的哲学原著和研究西方哲学的书译成了中国文字,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因此在哲学领域,他们好像是在做一种可以称之为倒转形式的传教工作。
36、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