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P23 性别差异vs.性认同差异/社会性别
我要对人际关系条分缕析,进一步区分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和性认同(gender)差异。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 ( Wood& Eagly,2009)。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生理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异,这种性认同差异并非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gender roles),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大多数人都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 Kite et al.,2008 )。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自信或友善的倾向时只走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Cleveland et al.,2001:Lippa & Hershberger,1999)。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 ),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有阳刚之气,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细腻(Reid etal,2008 )。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Bem,1993)。相当多的人 (约35%)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androgynous)。如果双性化这种说法看起来别扭,那可能是由于过于僵化地使用词汇:表面上看,“男子气”和“女人味”不可能同时并存。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而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 Cheng,2005)。
戈壁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P13性别比率变化的影响
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性别比率变化的重要性。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
-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P16 四种依恋类型
随着这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结果的公布,依恋研究迅速成为人际关系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如 C...
-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P23 性别差异vs.性认同差异/社会性别
-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P25双性化的恋人或配偶
不管怎样,人际关系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性认同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
-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P28 人格
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能概括世界上所有人的核心特质(McCrae & Costa,1997),大部分核心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