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
但对瑜伽术最集中的表述,还是在《瑜伽经》中,那是对瑜伽修身法和求智慧法的一次总结。它大约在西元前 2 世纪出现,作者是钵颠阇利(Patañjali,或译帕檀伽利) (《资料》,第395页左)。如我们以前提到的,这个瑜伽修行术起源甚早,在雅利安人到印度河谷之前,已在当地的古老文明(大约存在于西元前25世纪—前15世纪)即达罗毗荼( Dravidian)文化中存在。这样一种修行方式和《吠陀》经典的内在结合,形成了印度文明中占据主流的哲理形态和宗教形态。在印度人看来,瑜伽确实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尽管它和西方的辩证法、数学和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但它也不是光靠信仰,也不只是道德修行,而是这样一种技艺:它为你打开一个新的思想和存在的境界,看到你不用这方法就根本看不到的东西。我们中国古代流行的是儒家的六艺及各流派重视的技艺,包括道家的心斋、坐忘,而在印度最重要的认知方式就是瑜伽。不了解它,那么你对印度的知识观,就是完全盲目的。西方做哲学的人即便在知道了瑜伽术之后,也几乎都不屑于学这个,或者说他们学不会它,于是就简单地将瑜伽术归为一种神秘主义的修行方式,与知识无关。这是眼界狭隘导致的井蛙之见,不足为训。如果亚里士多德讲的人生最佳状态——“沉思”——得到瑜伽的开启,则会深入得多,也会成功得多。 (张祥龙《中西印哲学导论》)
7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