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疏四 P90-93
灵魂有三种活动:或者它向下朝向更低的事物,把握可感事物:或者它朝向自己,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看所有存在着的事物,因为灵魂是一种“统合所有形式的神圣形象”,这就是说,掌握万物所是的原理;或者它通过沉思那些理念(ideas),把自己提升到可知者(the intelligible)的层次。情况就是这样,从事治邦事务、净化和沉思三种活动的人,如果他们各自局限于自己的领域,比如在市民生活中,一个人只知道可感事物,而在净化的层次上,则只知道灵魂中的原理,在沉思中则所知的只是理念,那么他们就不会是真正的哲人,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万物所是的知识”,每种人都将只有不完全的知识,并且即便这部分有关实在的知识,他也没有清楚地分辨,因为他不知道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不过,我们不应认为三者的不同就在于此。 引自第90页 相反,他们中的每一种人必须都知道所有这三者。治邦者根据呈现于自身的原理来组织可见的世界,他的目光直指灵魂:指向理性部分来指导领导者;指向精神部分(spirit)来指导士兵;朝向欲望部分(desire)来指导劳作者。不过,根据他们所受的教育,治邦者也向领导者揭示向上达到至善之路,这样他就必须拥有三个活动的所有知识。同样,如果一个人关注的是净化,那么由于这种活动处于三者之中心,对于任一边(治邦活动和理论沉思)定然也有所知,因为从中间出发我们可难得两端的知识。最后,进行沉思的哲人知道可感事物,他以从它们本身的多样性中归约出可知者的整体:不过由于在司知者中不只有整体,也还有多样性,他就把可知者中的影体归约为神中的整体,后边这种整体因其无多元成分,因而是真正的整体。因为神不是别的,而是不含多元成分的-个单子(monad)。这样,从事市民生活、净化和沉思活动的三种人,他们之间的不同就非上文所言,相反却在于:治邦者也关注肉体,他把肉体看作一种工具,再者,他的目标不是从情欲中解放出来,而是要对情欲进行调节,因此治邦者必定也要考虑快乐和痛苦。与此不同,其他两种人追求的则是净化和沉思,他们把肉体看作喋喋不休的邻居,需要避免它们的无聊干扰自己的活动。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摆脱情欲,获得自由。 引自第91页 在治邦者和其他二者之间还有另一种不同:治邦者从一个基于反思的普遍大前提,以及一个特殊的小前提出发得到其结论,因为他把肉体用作一种工具,因而他关注的是行动,行动是殊相(particular),而殊相是个体性的。这样治邦者就依靠一个特殊前提支持其结论。对于从事净化和沉思活动人米说,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关注的是普遍的形式。不过,这些处于净化和沉思阶段的人都以形式作为对象,但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对于净化层次的人来说,形式具有差异化(differentiated),因为这也是灵魂中的形式的特征,它不能同时把握马和人的形式,或者一般的形式,而只能把握一个形式,而不能同时把握多个形式。而沉思者的对象则是无差异化的形式,这些形式处于可知世界,它们相互贯通,因而互不可分。Orphica[残篇60]把可知世界比作一个鸡蛋:就像在鸡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无差异性的,头和脚并没有它们固有的位置,在可知的领域,所有的形式也都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 引自第92页
60人阅读
普布梨钨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讲疏一 P62-64
菲罗劳斯属于毕达哥拉斯派,该派习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的典型做法就是肃静,...
-
讲疏二 P75
苏格拉底代表的是理智的和净化的生活方式,克里托则代表了基于前者的次级生活方式,制毒酒的...
-
讲疏四 P90-93
-
讲疏四 P94-97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如果首要的知识是纯粹真理,那么就必然有这样的推论,即其他种类的知...
-
讲疏四 P97-98
按照普洛克罗斯的观点,天体的感觉只有视和听二者,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它们之所以只有...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