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札记(革命与建设)
三、 近代屈辱与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在近代之所以不断遭受外国欺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欧洲的工业革命迅速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了。在欧洲借助于科学实验的方式加速进行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同时,中国却在科举考试和传统的教育制度之下不能形成自主的科学与工业革命,只能固守着旧有的技术与生产水平在原地踏步,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中国在真刀实枪的战场上的屡尝败绩,只是让这种差距以最残酷的方式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 引自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洋务运动只是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在组织层次上并没有任何改革,比如教育制度的改革、政治体系的改革、经济体系的改革等。文化的三因子应该是统一的整体,单单有现代化的枪炮,而没有相应的组织体系,枪炮也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引自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科举考试的问题主要在于内容,而不是在于形式,这个形式能够挑选有能力的人进入政府作为治国安邦之才,所以说还是好的。 引自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在当时中国有一个很时兴的说法,叫“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包含很多这样的说法。“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其中的民生主义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共产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很多社会问题,革命要彻底,就必须把所有的问题一次性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毕其功于一役”。连孙中山这样倡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人都接受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思潮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引自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对于这些手无寸铁的工人遭到武力镇压,社会上当然是抱以同情,但是愤怒的矛头却指向了列强政府而不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国民党政府因而渔翁得利,号召工人团结在蒋介石的领导之下,把中国建立起来然后才能抗击列强。所以,同样是工人暴动,产生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在沙皇俄国时代,工人暴动时沙皇派出军队镇压,结果是沙皇失掉了人心,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但在中国,工人暴动时外国政府直接派出军队和警察对工人进行镇压,当时的中国政府反倒渔翁得利。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学习外国理论的时候应该非常小心,任何经验或者理论在具体应用时都有一定的前提,假如前提发生了即使是非常细微的变化,产生的效果也会完全不一致。不要把一个理论当做真理,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理论作为一种假说,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得以应用和实现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拿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也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列宁主义没有真正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引自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重工业优先发展与要素禀赋的矛盾
(一)重工业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建设周期长。
第二个特性,是对于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生产重工业的机器设备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个特性,是重工业一次性投入非常大。
(二)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三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剩余少。社会剩余非常少,所以资金就非常少,资本的积累不足,从而导致资金的价格非常高。
第二个特性,是可供出口的产品就非常少,而出口少又导致赚得的外汇非常少,所以外汇价格——汇率就会非常高。
第三个特性,是资金分散,难以动员集中。
由于重工业三个特性和落后的农业国家三个特性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就没有办法建立建设周期很长、需要依靠大量进口技术设备、一次性投资规模很大的重工业项目。 引自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苏联1929年在斯大林领导下采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其目标与中国1949年在 领导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目标一样,遇到的困难也一样,因此解决困难的办法也就一样。 引自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四、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一)“三位一体”
宏观上扭曲价格信号、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的“三位一体”体系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很低,为了能快速且一步到位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重工业的特性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首先,一个建设周期长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办法支付高额的利息。其次,要进口机器设备,但是外汇少、外汇价格高,进口机器设备的价格又非常昂贵。最后,在一个剩余非常少的农业经济中难以动员足够的资金来发展重工业。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对银行进行干预,把银行利率压到远远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同时,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机器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政府必须直接干预汇率,人为地高估本币价值,压低外汇价值,这样,进口机器设备就会变得便宜,有利于解决外汇短缺、外汇昂贵的问题。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关于资金动员问题,一个简便的解决办法是维持已建成企业的高利润作为下期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建成企业的利润。首先,给予企业垄断地位,这样可以让企业为产品制定垄断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其次,压低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包括资金、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工人工资等。如果工人的工资被压低,为了使工人生存下去,就必须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包括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同时看到压低利率、高估本国汇率、压低原材料价格、压低工资、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的内在逻辑。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价格信号被扭曲以后,市场均衡就会被打破。资金的价格被压低,重工业使用资金就相对便宜,轻工业、农业使用资金也变得便宜,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会加大;同时由于利率过低,结果会导致储蓄减少,资金的供给也会下降,总体上就会出现短期内资本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情况。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因为高估本币的价值,低估外币的价值,进口机器设备变得便宜,进口其他产品也同样便宜,所以会出现过量进口而外汇不足;同时,赚取外汇要依靠出口,在本币的价格被人为提高后,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导致出口减少,赚取的外汇也会减少。总体来看,就会导致外汇需求远远大于外汇供给,造成外汇短缺。同样的道理,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扭曲也会导致市场的供需不等。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短缺是价格压低所造成的结果,这会导致对资金、外汇、原材料的需求全面大于供给。为保证短缺的资金、外汇、原材料用到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上,就不能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把剩余集中投资到重工业产业上,就需要克服资金剩余控制的难题。假如这些企业是非国有的,剩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他们就会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利润更高的产业中去,这些产业往往是轻工业。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只要给厂长、经理自主权,他们就可能会利用这种自主权侵吞应该为国家所拥有的剩余,从而减少国家的投资资金。为了保证剩余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城市企业就必须都是国有的,并且企业毫无自主权。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之下,从国家所有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资源的最大动员以及剩余的最大化以投资于政府要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三位一体”确实是最优的制度安排选择。在计划经济之下,一个资金、资本都非常短缺的农业经济,想要优先发展资本非常密集的重工业,结果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影响到城市中的制度安排,而且也对从1952年以后在中国农村出现的几个大的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巨大影响,甚至直至今日,这套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也依然存在。这些制度主要包含有四个方面: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地区性的粮食自给自足和城乡隔绝的供给制度。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二)“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
为了创造城市里企业的高利润以作为下一期投资的来源,就必须压低企业的投入要素价格。
(三)“公社化”(规模经济)
产品的价格降低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休息积极性提高,因为休息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所得的收入。城市里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在降低,这就造成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有这样几种解决矛盾的办法:(1)干脆把价格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但价格提高与之前提到过的最大程度地把剩余集中在城市里这样一个目标相冲突。(2)可以对农业进行投资,如兴建各种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率等,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这笔投入资金仍要从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划拨。把财政收入用来投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仍然与最大程度地动员剩余来支持工业项目这个目标相冲突。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使政府不必增加投入,又能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这就需要一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制度安排,经济学中倒是能够找出类似的理论来提供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经济。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四)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的原因
人为地把粮食价格往下压,余粮省卖余粮给国家越多,就意味着交的税也越多。而作为缺粮省,如果靠国家把其他余粮省的粮食调进来越多,就等于拿到的补贴越多。在这种状况下,缺粮省有意愿多调进粮食,余粮省却没有意愿多生产粮食。一方面这些缺粮省人口增加,需要的粮食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了,需要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投入也会增加。可是,余粮省不愿意多生产,就必然导致缺粮省除了国家原来调拨进来的粮食之外,还必须自己生产,最终造成了所谓的“地区性的粮食自给自足”。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五)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的原因
虽然重工业资本非常密集,投资非常多,但是创造的就业机会非常少,甚至不能满足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 一方面为了防止城市人口失业,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农民进城来分享城市里的各种补贴,只能对农业人口进城的权利进行限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背后的原因是城市里的就业机会不足,而城市里就业机会不足的原因与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有关。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五)合作化后果
国家从1962年就开始走上这条通过农业科研来提高粮食产量的道路,这些科研经费都需要由政府进行投入。而且有了这些现代的品种,就需要多用化肥,这些化肥也是不小的投入。另外,70年代喊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口号,现代化的农业投入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在农业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规模经济,表现在各个方面。第一,在抢收抢种的时候,时间非常重要,而多人合作往往比一个人单干效率更高,另外耕牛是比较贵重的劳动工具,如果可以几户合起来共用一头,就能节约很大的一部分投入,这是生产上的规模经济。第二,在安全方面,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生病的时候,如果在有人生病的时候多努力一点,帮生病的人渡过难关,一旦轮到自己生病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忙。所以总的来说,农业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比较难以监督,因为农业生产不像在工厂中生产,所有人都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劳动,每个人的分工和总的工序控制都比较严格。在农业生产中,工序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比如,锄草时稻子与草看起来差不多,需要很仔细地判断。再如,雨前施肥与雨后施肥的效果完全不同,要等雨下完了再施肥。因此,按劳分配,就必须按照劳动的质量来分配,但这一点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操作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规模经济实现的一个难题就是农业生产的监督困难,因此要让一个农业合作社能够维持下去,就需要每个人进行自我监督。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剥夺退社自由造成普遍的劳动力投入下降,当下降的水平多到可以抵消掉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生产力自然就会下降,这个过程的形成是极为迅速的。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六)绩效
首先是结构的不平衡。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非常接近于发达国家。但是从就业上看,中国完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超过70%的劳动力还在农业部门,这代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配置。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城市里重工业优先发展,但没有创造多少就业机会,所以不让农民进城,而且还把很多城市里的知青下放到农村去,这与一般的工业化进程不同,当然城市化水平低。不仅有结构上的失衡,而且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低。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资金利用率不高,工业生产效率也比较低下。 引自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30人阅读
野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札记(一)前言与一二章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贸易体,也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资本账户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
第三四章札记(革命与建设)
-
五讲到六讲 东亚奇迹与农村改革
五、东亚奇迹 “东亚奇迹”的增长因素实际上是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内生必要条件或结果。 (一)...
-
七八九讲 城市、国企、金融改革
七、城市改革 在激励机制改革当中承认物质利益的作用。激励机制的改革是与过去改革的最大差异...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