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1
罗翔老师也说过:“运气并非成就,是命运之手把我托举到所不配有的高度,让人飘然,让人晕眩,最终让人诚惶诚恐。” 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时刻保持谦虚,居安思危,才是最好的姿态,你沾沾自喜的东西也许只是还赶不上别人的起点,眼光放长远,方能行远。 年近知天命,天命何为?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学道酬苦,艺道酬心。 也许每一个单项都不是冲在最前面的,但每一个单项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在每一个单项上他都努力地保持着专注与水准,于是,作为全能运动员,他便王者无敌。 是的,刘德华就是在一片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恰也说明优秀的人,虽也经风沐雨,但始终以终为始般的那股韧劲,让那风风雨雨成为滋养自己的甘露,继而成为现在的永远的刘德华。 被嘲笑和轻视是常态,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唯有相信自己和努力,结果自会打脸他人 天道酬勤是信念,但不是所有努力都有效。罗翔老师不建议以此为精神,因为没有获得心中想要回报容易偏执。我也觉得,很多事情不是足够努力就有相应收获,我所为的只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付出过,尽力过,不留遗憾,就好。 要想不被人嘲笑,要想别人看得起你,必须得拿出来真正的本领,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当你落魄时,你好像没有朋友;当你光辉时,好像全世界都在朝你走来。 他又哪里是没有天分?他最好的天分就是这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这样平凡却又努力不平凡的人生,或许才是大多数人可参考的人生范本。 这就好像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学习的人,虽然也许并不是名列前茅,但总有一天,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果实” 看倾向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追求吧。 比如科学家一般是在某一领域的深耕,而摄影师如今并不仅仅是只要求会拍照,写作能力、剪辑技能、修图技能等等都要有所涉及甚至需要都精通。如今的很多行业需要全能型的人才。当然最终两种人生如何选择还得看自己的抉择与坚持到底的决心。一些个人拙见哈哈。 其实 在这个社会上,总是不断努力、不断攀登的人,在一次次参与、投入、努力中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思想意识的不断超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对的 有的人涉猎很广,但却不精,每一样都只草草了了,这样很难成事,要说能干,还得把事做精做细,更得人心一些 让我想到了复合型人才这个词,就是每个技能我都有,可能都不是很突出,但是综合起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你就能做一些那些单方面突出的人所不能做的事,竞争的赛道不同。所以“内卷”,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都挤到同一个赛道去了。 能够不断努力也是一种天分,不甘落后也是一种天分,天分分很多种 不要止步不前,点滴积累,认真对待每个当下,该来的总会来,当你准备好了,机会才会临幸于你呀。感谢自己,能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花五十分的精力给每件任务,做出八十分的效果,进而将时间成本降低,花上一百分的精力便可得到远超成本的自我提升 也许,永不放弃就是我们普通人最大的资本与底气,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勇敢,或许会让我们有一天,见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这句话想到了全栈工程师,全栈也就是技术面广,但可能并不深入。那全栈的人放在专项里面会吃亏,但是呢,也有自己不容忽视的优势。 在人生的赛场上、职业的赛场上,想不甘人后,也只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及格,在及格之上再努力,也许就能再站上一级台阶。一项一项,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 原来,不服输是天分,上进是天分,孜孜不倦是天分,天道酬勤也是天分的一种 这样的话,只要你长大做的又不好不足的地方,他们都会有理由来批评你,和小时候的你来比,指责你变得不听话,不让人省心了 青春是热烈奔放,也是群芳争艳。有者花愈艳,开天地惟我;有者刺渐多,闭乾坤渺茫。 我小时候也这样,可后来越大嫉妒我的人越多,不得不收敛锋芒,形成了现在几乎无自我价值的个性了,只能一次又一次拼命自救。哈哈哈哈哈哈,嫉妒是魔鬼,为了人生安全,一定一定要远离红眼病患者。 乖不等于腼腆,这样落落大方爱皮爱笑的小孩一定是家里和周围人的活宝快乐源泉哈哈哈😘 初中毕业,我的中考成绩排在全市的前五名,几所重点高中随便挑;高中毕业,高考成绩也是不出意外地好,惹得班主任直后悔不该为了双保险把能加分的市级三好学生给我,如果给了别的同学还能再提高一点升学率。几乎每次开家长会,爸爸妈妈总被问及:“您是怎么教育孩子的?”通常,他们会一边故作矜持地谦虚几句,一边绞尽脑汁地编几句所谓教育经验,以防有故意不与人言的嫌疑。但其实,父母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学习,在他们看来,我似乎是那种天生不必操心的小孩。 有没有可能这表明康辉生活中是很严谨的人 而且工作时表达的比较多 回归到自己的闲暇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表达叭 更倾向于安安静静的做一些事 有体会,站在台上那几分钟,台下练习了好久,反复练习,台上呈现的就是一种状态嗷。我该挺喜欢的,就是我的风格不幽默。 学习这个事真是有天赋的。勤奋可以锦上添花,但是独占鳌头的却一般和勤奋无关。可惜在这个内卷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却看不透这一点,硬生生地把孩子逼到一条死巷子里。 每一个努力的孩子其实都是很乖的,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这就是不用操心的小孩的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小孩既平庸又独特。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生的课业负担远没有像现在这样逆天,可每天抄写字词、演算习题,这些重复工作在一个小孩看来,仍旧是可怕至极。 可能是我狭隘了,我确实认为成绩特别好的,可以完成更多有挑战的学业,而不是总在简单的题目上反复的练。 老师在改这样的好孩子作业时候是绝对松懈的,不会想到他会作假,我深有体会。 转:“走麦城”这句话比喻陷入绝境或遭到失败。这词是来自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败走麦城,当关羽被围困在麦城,派出周仓去请援军,但刘封听从了孟达的诡言拒绝出兵救援关羽。导致关羽在城内粮尽水绝,不得已只好突围出麦城,但却中了吴国吕蒙的计谋,和长子关平被擒并被斩于临沮。 康辉并不是那种只知道好好学习的“好学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幸运。因为如果你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并且也只知道要好好学习,那你可能会忽略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事情。不要学呆了,既要学得好,也得玩得好才行 人这一辈子放不下的东西,其实就两个字:钱和情。人为了钱起早贪黑,人为了情掏心掏肺,到头来,钱带不走,情留不下。 从石家庄到泰安,一夜火车倒也顺利,早上到达的时候,天气好极了。我们从山脚下的岱庙游起,走走看看,从清晨到傍晚,终于登上了南天门。迈上最后一级台阶,背包一扔,回首向来踏过处,顿觉人生得意不过如此。那是我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全程徒步登泰山,如今即便再有机会,恐怕也没有那样的脚力了。第二天一早,日出东方,我们雀跃着留下了一张合影,尽管摄影的技术很差,万道霞光的背景上,每个人的脸都黯淡模糊得一塌糊涂,但青春朝气还是止不住地透出来 当你放下一切去做一件事,尽情享受其中,会觉得那一刻是人生中最难忘最特殊的,以后的人生中尽管有很多相似的时刻,但永远不及回忆起那一刻的惊艳和难忘,可能是因为时过境迁过了那个阶段,经历了许许多多事后,我们再没有同样的心境。或许它只是某一刻的日出日落,以后的人生中很多次晴朗的日出,美丽的落日,但你只会不由自主想起那一次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和家里人建立强大的信任关系,利用这种信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关是否后悔吧。此时此刻,我在杭州到济南的高铁上,家里有五个多月没有断奶的儿子,但是下周就要上班了,还是选择了带着吸奶器出发。 其实再出名,再厉害的人,在面对生活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们和我们的距离其实很近。 这么多年以前的事情都如此记忆犹新,真的说明年少时和朋友们意气风发的出游是无比开心且印象深刻的 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的机会,一定有什么事情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和今晚的月亮🌙 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喜欢的事情,是一个多么可贵的品质,珍贵的经历。 成年后,最深刻的记忆大体都是不常规的操作。如果你还年少,正处于初中或者高中或大学,不妨做一点"出格"的事情。回首往事时,这将会是你人生中丰富你记忆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是1988年,夏季奥运会在韩国首尔举办,那时候,首尔还叫作汉城。 可那时候我们已经进入高三了,要旷课去看电视?简直是天方夜谭。当天一早,年级主任就在各班巡视,严防死守学生溜号。可学校越是这样,越是激发了我们反叛的劲头,越是一定要达到目的,甚至把这当成了一个有趣的斗智游戏。 康老师的这些叛逆不是无所非为,而是有意义的探索与追求。而很多不读书不学习人的叛逆,是抽烟喝酒打群架。所以根本不是污点,而是多姿多彩的青春生活 中式教育的弊端总是这样,除学习以外无一正经事,全面发展必须要吸收书本以外的知识,不过前提确实要完成手头的所有任务。 以当下静态角度去看,结果很重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对比赛精神的理解,比赛不会止于一次成功与失败,比赛是一次又一次中不断的超越过去,人生亦如此。 其实高中三年,我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次数两根手指就可数过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发掘出了这种特长。时至今日,我已经想不起那会儿是怎么准备、怎么走进电视台的录音间、怎么稀里糊涂地录完的,好像并没有感觉多么新奇与兴奋。播出时在电视里听到自己的声音,只觉得那是另外一个人,和我没有一点关系似的。极其莫名其妙的是,我到现在还记得里面有一句解说词,是配合画面中生物实验小组在做实验,“瞧,这是家鸽的气囊薄膜”,天知道我为什么对这句话如此刻骨铭心。也正是有过这么一次“触电”,让我感觉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可以一试。 当你后来无数次回首人生中那些因缘际会的巧合,就发现其实冥冥中早有定数 转:🌟摘抄🌟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杀鹌鹑的少女》 人都应该要有不服输的劲,不甘心成为别人口中的失败。而不顺他们心意,破罐子破摔,不信就不做了 他所在的九十年代即将改革开放,风云激荡、乱石磷立,社会各行各业正在积聚力量,迎接中国的又一次复苏,各行各业人才匮乏,所以你无需虚选择,只需努力;但二十年过后,其中情况也大不相同,靠着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进而决定未来走向终究是昙花一现、海中捞月,而这其中也确实为普通人设置了许多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这个角度张雪峰确实对普通大众有一定作用。 那时候我便隐隐觉得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很多毛病,被夸奖多了难免骄矜,被纵容惯了难免自私,被期望高了难免失意。幸好,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还有如许斑斑劣迹,它们平衡了我的成长,没让我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坚持,反对的人多了,我也就觉得自己选择的可能不对,选择听大多数人的意见。现在信息和资源如此发达,机会也多,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断试错才能成长,而不是怕错选择听过来人的意见,或许他们也没有真正经历过这件事,也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建议呢? 心中有执念,不会因其他的人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在面对不看好时,更应积极行动,以最终的成就无声地告诉他们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优秀的人从小就有优秀的特质,“别人的孩子”“钝感力”“强大的心理”都是未来成功的标签 有时候人最怕的是未知,但最让人兴奋的也是未知,未知的前路也许是坎坷,但别忘了也有一半可能是精彩纷呈,至于到底是什么,自己走了才知道! 广院与“中传”虽然是同一所学校,但显然又有着代际的区别,以至于所有2004年前入校的人(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中国传媒大学),恐怕都跟我有着同样的顽固。 我虽从未奢盼广院的校园能如清华园、未名湖、珞珈山一般疏朗阔大,但也绝没想到竟是如此弹丸之地,穿过主楼,向前不超过几百米就是围墙,这分明是个扩大版的中学嘛。 入学后紧接着是军训,在北京郊区怀柔大山里北京卫戍区51117部队一个月的军营生活,填满了我对大学最初的记忆,校园的日子,仿佛还那么遥远。 人老了的标志之一就是喜欢回忆,而且以前的事情比眼前的事情记得更清楚 大一终于开始了专业课,第一课就是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标准语音。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枯燥、机械、折磨人的训练!每天,对着解剖图一般的“舌位图”,摆弄着自己的舌头在口腔里的位置,念着“aoeiuü……”放假回家,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脸崇拜地问我:“大学里都学什么?”知道答案后,一脸鄙夷地给了我一句:“我们幼儿园里都学过了。”更痛苦的还在于,努力没有成果,我的语音总是不过关,每堂小课(专业课的一种形式,一位老师带几个学生,逐个辅导),我都是最后被老师留堂的那一个,a,不对!o,不对!e,不对!每堂课的最终,我都近乎崩溃(也许老师同样崩溃)。久而久之,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我开始想是否该放弃。 很多次,熄灯后,在黑暗中,我都练习着转天去向系里提出转系申请时的措辞。很多次,起床后,觉得昨晚想好的话漏洞百出,今天还要硬着头皮去接受又一次崩溃。 但奇怪的是,就在这一次次的反复中,我已不记得是哪一天,或者只是有那么一个时刻,我忽然通晓了一切,过去每堂课的煎熬忽然都变成了享受,甚至在第一次全班的语音测试中,我拿到了唯一的满分。我开始可以相信自己,我做得到。我问过自己,这是为什么?也许因为,在那一次次的煎熬和崩溃中,我至少还在努力,至少没康帅亦如此,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拒绝做这些平凡琐碎、打地基的事情呢?年轻人就应当吃得了这份苦,守得了这份寂寞,方能有大的成就 思绪万千之后还是理智地选择忍耐,很多个黑夜白天的转换都是这样。 每一次反复无常 枯燥乏味的练习 都会在未来某一天突破自我 犹如哲学上的“量变引起质变”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享通精进之日 。——曾国藩 无论是追求什么目标,过程中总会遇到重复的枯燥、挫折和崩溃,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下去,这或许就是平庸和优秀的区别。自己很多时候都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被枯燥、恐惧和崩溃折磨得止步于前,并且还想当然的认为所有优秀的人前进之路都是一帆风顺的,于是就开始怀疑自己不是这块料,进而就没有动力再继续了,相当于是自己给自己设下了永远不可能的做到的限制。我想应该更加坚强,更加坚定,不抛弃不放弃,少关注那些别人已取得的成就,我的目标最终才会被实现。 也许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有的人可能接受比较快,有的人可能接受比较慢,这个都是突破个人局限的一个正常过程。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不断积累量变的过程,等待某个时间节点的质变,从不适到享受,有的人可能比较快,有的人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坚韧真的是一个人很好的品质,想来我自己的特长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但是也有些被老师称赞的成绩,现在看来应该是因为我愿意去做,而且坚持不懈。 一万小时定律,所有繁华必将属于孤独,必需耐得住寂寞。听过莫言先生的一句话很能鼓舞每次士气低落的自己:人生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大器晚成。 如果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能看到回报,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信心,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 一直信奉一句话:你走的路,每一部都算数。所以,不要因为害怕浪费时间,害怕没有回报就不去做某件事情,你要做的只是尽力做好,做好一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进步往往是无形的。你挣扎着,挣扎着。然后有一天,事情忽然联系起来,一切突然都显得很清晰明了,你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想要放弃的时候咬牙再坚持一下,很多时候再坚持一下就看到了希望和光亮。 from a reader~《如期而至,中国传媒大学吴辉老师短片》。“人要跨过多少道沟坎,才能换来宠辱不惊的淡然。”“当你能平静的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能给你无尽的感悟。” 。看来,只是一味模仿远远不够,还要有自己的体会、感受才行。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你所看到的、所欣赏的都是别人日复一日不断努力的结果! 这堂特别的课,也再一次鼓励了我,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能,都尽可以去试一下。 要不断地去尝试,勇敢地去开始,认真地去完成,在一次次小成就中积攒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是啊,不断的尝试,挑战自己,突然想起那句话,现在所做的一切好像是一个点怎么都串不起来,但其实每一件都很有用,多年以后回过头看,其实早已成了一条线。。 在小礼堂里,观众真的是上帝,从一开始就给台上的表演者设定了极其苛刻的标准,如果你恰巧没达及格线,台下的人会产生极大满足的快感,让你下不来台。但如果你超过及格线甚至带来了惊喜,那些起哄声也会瞬间变成“爱如潮水”的尖叫与欢呼。在广院人眼中,你既然敢上台,那就拿出最牛的表现来!别跟我说什么你的感受、你的面子、你的玻璃心。表现好会绝不吝惜地夸,表现差,也会毫不留情地哄。很多成名的腕儿之所以在广院的台上遭遇过平生首次滑铁卢,都是因为走了音或者没拿出最棒的水准又或者假唱了,总之,站在那儿,你就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广院文化有其极端独特的印记,就如同一种带有特殊味道的食品,乐之者甘之如饴,恶之者退避三舍。起初或许不大好接受,但凡接受便一生受用 严苛的要求,首看是磨难是拦路虎,可一旦达到了这个高度,自身的能力和内心的力量却于无形中变得强大。 能上台已经需要很大的勇气了,面对他人的质疑还能坚定的走下去表演完自己的节目真的需要很大的决心与毅力,我们生活中往往缺的就是这种勇气和毅力,甚至有时候还未遭到别人的打击,就自己把自己否定了,连上台尝试的勇气也没有 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起哄的文化已经没有了,也许师弟师妹们早已经划定了另一种评判表演品质的标准和方法。据说,有一次中传的“广院之春”决赛(这个名字竟然还保留着),现场站起两个三四十岁的老哥,对着台上绵软无力的歌手大喊:“小白兔,白又白……”周边的学生都安静地转过头看着他们,无人响应。尴尬之下,二人环顾四周,缓缓坐下。 我所在的89级播音班,在广院播音系历史上被称作传奇,其实不免夸张了,所谓传奇,只是毕业时我们班直接分配到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如今合并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的人加起来有12位之多,这个纪录迄今未被打破。中央三台毕竟是这个行业的最高业务平台,即便去掉毕业找工作的运气成分,在某种程度上仍可以证明我们班的整体素质是很好的。 现在再也没有这样深厚的情谊了,现在的班集体不知是不是经历的太少,荣誉感也不强,大多数学生之间都不太熟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集体,现在刚毕业两年,或许有的人名字我已经叫不出来了 说是有四种人可以做一辈子的朋友:一是一起扛过枪的,二是一起下过乡的,三是一起负过伤的,四是一起同过窗的。 他律己甚严,待人却宽,人缘好、功课好、专业好、综合素质好,从不迟到早退,没有不良嗜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眼中的好伙伴。缺点呢?就是有点“闷”啦,外加不喜爱体育锻炼。这种人,我见过。 所以说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 ,总会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学习真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口气是吃不成胖子的。我们总在羡慕别人处理事情看起来毫不费力、从容不迫的样子,可我们总是忽视从容不迫背后是我们看不到的努力。 康辉:有一次我听一个人说,做主持人最好天生是个傻大胆,外加是个人来疯,听上去是胡说,仔细琢磨还真有点道理。善于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天赋,而我显然不是那种人。有的时候我都觉得奇怪,我的性格并不真的特别适合从事媒体工作,因为尽管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很好,像海绵吸水一样能汲取很多东西,但很难调动起与人交流的愿望。在我的性格里,甚至尝试去更多地了解别人的成分都并不多。评判一下我骨子里的性格,说好听是有点儿内向多思,说不好听就是有点儿不合群。 确实感觉自律好学的人会抓住一切机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努力学习,发现这部分人安静独处或是在群体中独处时,他们往往都在进行自我提升和知识的吸纳。 我的性格也是属于那种内向多思虑的。慢热型,在一群陌生人群中,从来都不是那种自来熟的主动。 而只有在彼此日渐熟悉的生活历程中,有过共鸣,共情的感受时候,才会一股脑的抛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与对方碰撞。 还真是各人各有各的性格,我很喜欢雨有思想有想法的人交流,好奇我之外的他人对一些事物的感受,也从中获取到不同的乐趣,比如说若遇到某些蛮大不谋而合的欣喜,也有听到不同见解时的新奇以及思考;甚至有时候我都会好奇同一时刻下世界上的其他人正在干什么,我如果有瞬移的超能力该多好哈哈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