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的利弊
在英国等发达的福利国家出现了保姆式的福利国家,它所提供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服务不仅剥夺了人们社会服务消费的选择性和创造性,而且导致了人们对国家的过度依赖,使社会意识中的“资本主义企业精神”逐渐被消磨,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道德危机”。新西兰也未能从中幸免。福利国家中的社会进取心问题一直是社会议题,新西兰人原本对此信心十足。约翰·马歇尔认为:“当一个人在医病和失业问题上得到照顾后他对损失些银钱或遭受到失败的危险就不那么提心吊胆了。在这个国家里,一个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生活。这样他就更加敢于进取,更加敢于尝试。”基思·霍利约克爵士说道:“当我在议会里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担心社会福利可能会束缚人们的进取心。但是,最后我得到的结论是:在新西兰,社会福利并不曾妨害个人的进取心。”然而,现行的福利制度则已造成了一个养尊处优与不思进取的“福利依赖阶层”,而更为棘手的是,这个阶层可依赖现有的福利机制而不断扩大。1989年以现金方式支出的福利津贴高达119万余新元,而新西兰的总人口数量仅为330万。在这年的81.77亿新元的政府福利纯支出中,除了国家养老金上升到43.14亿新元外,9.87亿新元为失业津贴,单亲家庭津贴为9.62亿新元。而1968年的失业津贴为210万新元,1982年的单亲家庭津贴为2.52亿新元。为了维系发达的社会福利,新西兰实行了高额所得税,由于起征点较高而不会给大多数人造成什么困难,所以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需要纳税。其副作用就是如此税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不愿奋发努力,以谋取高薪。曾任毛利人事务与土地部部长的邓肯·麦金太说道:“社会保险的概念原来是为了要‘铺一层地板’,人们并不会因此变得贫穷。现在,为了要筹款维护地板,我们就不得不在上面盖一个天花板,也就不得不抽重税。而这样人们就不肯更努力工作了。”不少人据此指责福利国家的“特别照顾”滋生了新西兰社会中道德败坏的唯我主义。工作效率低下更是常被人们用来描述与抨击这种副作用。有人举例:如果有人在星期五夜里死去,他的尸体必须搁置到星期一等工人度完了周末休假后才能殡殓。一位中国人就其在新西兰的经历有感而发:“上帝给了这里优异的自然条件,国家又推行高惠福利政策,优哉游哉,岂不快哉,恐怕这就是这个社会慢吞吞的一个原因吧!” 自70年代末以来,为破解与克服“福利国家危机”,当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福利国家还在苦思冥想时,新西兰人则已开始以行动来探求解决良策。1984年,新执政的工党推行全面经济政策改革,小心谨慎地将治理“福利国家危机”提上议事日程。工党明确表示新的福利政策将不有悖于“平等、效率和责任”原则,原有的国家福利服务内容也不会改变但有别于传统的国家大包大揽,“使用者付费”、“市场机制”的理念与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改革的观念与举措之中。
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伙伴关系,就是搭子
“伙伴关系”是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的一大内容,显示出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移民之间的相互友爱...
-
麦克阿瑟就是这样桀骜不驯的人
为了联合美国抗击日本,澳大利亚以完全独立国家的身份,主动与美国联系,这正中美国下怀。3月...
-
福利国家的利弊
-
农业现代化
现代化经济并不是抛弃农业,而是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运用科技来推动农业生产率的...
-
发展经济学的现代化五个阶段
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或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它在经济上的特点是技术水平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