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是仲明论学书
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与是仲明论学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辞)也。所以成词(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梁启超《戴东原先生传》p44有引此句,并把“词”改作“辞”,转参自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p117。———————— 字→词(辞)→经→道
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注1]
——————
[注1]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p51评此“近代近代语义学(semantics)讲求贯通性词义研究的治学方法”。
相关阅读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8302795/
——————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p216)指出,戴震在16、17岁以前,已经有“凡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的习惯。——转参自《戴震学的形成》p171
先生十六、七以前,凡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诂语之,意每不释。塾师因取近代字书及汉许氏说文解字授之,先生大好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传、注、笺之存于今者,参伍考究。一字之义,必本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能全举其辞。先生尝谓玉裁曰:“余于疏不能尽记,经、注则无不能倍诵也。”又尝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此则先生说经,竱本肇始于小学,而其敏且专可知矣。又按先生丁酉正月与玉裁书曰:“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为之三十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
——————
戴震《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1763)(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p48):“字书主于故训,韵书主于音声,然二者恒相因。……凡故训之失传者,于此亦可因声而知义矣。”——转引自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p176 《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字书(故训)与韵书(音声)的关系 (douban.com)
戴震《题惠定于先生授经图》(赵~p168):“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丘177
戴震《<六书音均表>序》:“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故训明,六经乃可明。”
戴震《郑学斋记》(赵~p177):“学者大患,在失其心。心全天德,制百行。不见天地之心者,不得己之心;不见圣人之心者,不得天地之心。”——丘177 ——————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认知?!只是当时对大脑的认知认识不够。
——————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pp27-28):“缘词生训者,所释之义非其本义。”——丘p178
——————
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赵~p63)甚妙!!!——丘p179
——————
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丙申)》:“仆谓审音本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有不相涉,不得舍其相涉者,而以不相涉者为断。审音非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始可以五方之音不同,断为合韵。”
——————
相关阅读: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3656115/
戴震的研究方法 | 截图来自《戴震文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