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称谓,源于拓跋鲜卑主张自己并非五胡同类,而北魏的强盛最终使得这种逻辑成立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称谓,暗含着这么一种观念:这段时期由于异民族的入侵,天下大乱,华北地区不存在正统王朝。而南北朝时期的称谓,则是因为人们认为尽管南北两朝之间存在争斗,但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统王朝的资格。 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会明白孝文帝跳过了此前的五胡各国,而将北魏视为继承西晋金德的水德王朝这么一种改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孝文帝决定将北魏从此前的土德变更为水德时,其背后存在着认为赵、燕、秦等各国都是僭伪王朝的逻辑。也就是说,孝文帝认为:这些政权并非统治中原的正统王朝,符合正统王朝资格的只有统治中国全境的先前的西晋王朝,以及统一了华北、目前正致力于再次统一中国的北魏。换言之,此举可以说是拓跋鲜卑主张自己并非五胡同类。 北魏的强盛最终使得这种逻辑成立,北魏作为正统王朝也逐渐得到汉人的认同,被称为“北朝”。北魏末年有一本史书《十六国春秋》,由崔鸿所作。我们现在使用五胡十六国时期(304—439)称呼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本书。不过这种历史断代之所以成为可能,其根本在于孝文帝进行的行次变更所形成的断代观和时代认识。 引自 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
43人阅读
STONEM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从地区观点看北朝,据于关中的势力与据于关东的势力使得华北一分为二的分裂格局,从四世纪初开始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一直持续到六世纪末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华北为止
八王之乱就是在华北处于此种情势下爆发的。304年,刘渊即大单于之位,成为匈奴首领,以“汉”...
-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称谓,源于拓跋鲜卑主张自己并非五胡同类,而北魏的强盛最终使得这种逻辑成立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