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影响·20世纪的支点
日本上层人士普遍希望扩大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这只能以牺牲西方列强的利益为代价。但日本政府内部也有声音呼吁要保持谨慎,尤其在1939年底苏德协定签订后,这种呼声愈加强烈。然而,法国的溃败使舆论转向支持亲轴心国阵营。随着德国声望的提高和英国在远东地区实力的削弱,法国的战败也为他国染指法属印度支那地区提供了可乘之机。1940年9月,日本提出要求:其军队可以自由穿过东京(Tonkin,越南北部一地区的旧称)并使用河内(Hanoi)附近的军事基地。维希政权在当地的代表——海军上将德古(Decoux)对此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于是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法国的沦陷使日本的政策日益激进,进而导致了日本1941年12月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德国胜利在望,进一步刺激了意大利和日本的欲望,同时也引起了莫斯科的恐慌。斯大林一直希望西方的这场战争能长期持续下去,虽然最终可能会陷入僵持,但其持续的时间足以让苏联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现在希特勒随时都可能和苏联反目成仇。斯大林的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与法国签订的停战协定墨迹还未干,希特勒就下令他的武装部队开始准备第二年进攻苏联。德军在法国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意味着德军最高指挥部不会反对希特勒的这一命令,就像不反对希特勒在1939年准备进攻法国的命令一样。德国的迅速取胜使德军变得狂妄自大起来,这是极其危险的。希特勒本 引自 “20世纪的支点” 294
人也产生了一个致命的信念,坚信自己是一个永不出错的军事天才。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斯大林对法国沦陷的第一反应是于6月15日和16日吞并波罗的海诸国,并于6月26日从罗马尼亚手中夺取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和布科维那(Bukovina)。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斯大林还作出了加快重整军备的决定。斯大林进军比萨拉比亚是为了巩固苏联在黑海沿岸的地位,并控制多瑙河入海口。这让希特勒很担心,因为他把巴尔干地区视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必须尽快对苏联采取行动,因此决定在1941年6月21日入侵苏联。 引自 “20世纪的支点” 295
苏联二战侵占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地图
摩尔多瓦地图苏联为加强对摩尔多瓦的统治,大量向摩尔多瓦移入俄罗斯人,改变了摩尔多瓦的人口结构,移民到摩尔多瓦的俄罗斯人,主要居住在德涅斯特河右岸。这些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地区,为摩尔多瓦独立后的内乱带来了隐患,这就是摩尔多瓦的“德左”问题。现在摩尔多瓦人虽然占76%,但还有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其中俄罗斯人有21万。这些俄罗斯人主要居住在德涅斯特河东岸,而以前居住在这里罗马尼亚早在苏联时就迁到西伯利亚了。苏联时期,苏联加强对德涅斯特河东岸建设。苏联解体前,德涅斯特河东岸GDP是摩尔多瓦的近一半。
72人阅读
jakd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章 影响·20世纪的支点
-
第六章 影响•1940 年与殖民地怀旧
1940年的教训并非都指向一个方向。法国在致力于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卷入了一系列代价巨大、...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