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称量白银
中国白银成为欧洲白银飘洋过海的最后归宿,出于两个原因。首先,白银在亚洲经济体所能买到的黄金,多于在欧洲所能买到的。如果在欧洲买一单位的黄金需要十二单位的白银,那么在中国买同一单位的黄金,只需六单位或更少单位的白银。换句话说,来自欧洲的白银,在中国能买到的东西,两倍于在欧洲本土能买到的。亚德里亚诺·德·拉斯·科特斯因船难而在中国度过一年牢狱生涯,并将那段经历写成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描述横跨潮州大街的六十八座牌坊时,就阐明了上述道理。他认为他的读者肯定会惊讶于那场面的豪奢,然后解释在中国建造那些石牌坊所耗费的白银,之所以比在西班牙所要耗费的要少得多(其中最大的一座只耗资两三千比索),完全是因为白银在中国的购买力远大于在西班牙的购买力。由于这项优势,加上中国境内普遍较低的生产成本,将白银带到中国,买进货物回销欧洲,其获利就很惊人。 中国成为白银最后归宿的第二个原因,是欧洲商人除了白银之外,几乎没有东西可卖给中国。欧洲产品能在质量或价格上与中国产品一较长短的,只有火器而已。欧洲制造物的卖点,几乎就只有新奇。白银是唯一能和当地产品一较高下的货物,因为在中国,白银供应不足。中国有银矿,但政府严格限制产量,因为他们担心矿场的白银不受其掌控,流入私人手里。中国政府也不愿铸造银币,而只铸造铜币,希望借此让银价维持在低位。但这些措施丝毫未能降低经济上的白银需求。随着经济成长,白银需求跟着上升。到了16世纪,在中国,除了最微不足道的买卖之外,其他的买卖全都以白银重量来标定价格,而非以货币单位一因此,那时的中国人若是看到《持秤的女人》,大概马上就知道卡塔莉娜·博尔涅斯在做什么。称白银重量是那时中国境内日常经济交易的一环。 引自 第四章 地理课
7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