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山水
秦时期,城市多坐西朝东,东门就是正门。除鲁国外,其他诸侯国基本都是仿照洛阳的建制,以西边的小城连接东边的大城。
依照 竺可桢所写的《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中国的温暖程度越来越低,寒冷程度越来越强。《诗经》横跨的时代,气候属于温暖期,当时的气温让黄河流域接近温润的亚热带气候。
淇河,旧称淇水。繁茂的竹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淇河河畔动人的景色。《卫风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形容君子仪态的美好令人难忘。现在的鹤壁几乎见不到竹子了。
殷商时期,有在桑间濮上自由结合的传统。桑间、濮上,古代卫地名,为当时青年男女幽会、唱情歌的地方。
“中国”何以形成?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的著名论断中,关键是“两次大一统”:第一次是西周封建,夏商周三分归一统;第二次是春秋战国纷争之后的秦汉大一统。而在周人的地理统一过程中,汉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周人通过分封,将宗室亲戚分封到这里,和各地的诸侯国一起,像藩篱屏障一般护卫着周天子,通过血缘纽带实现地缘控制,进而实现了周人的家天下。所以《诗经》才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谷风之什·北山》)的说法。
从武汉向西沿汉江而上,很快来到襄阳,古时此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和同在湖北省境内、曾为楚国都城的荆州共同构成了“西周大十字”纵线(大同一太原一长治一洛阳一南阳一襄阳一荆州)”的南端,确立了早期中国的地理框架。
汉江边的十堰,距武汉陆路已有近500公里,这座城市因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和东风汽车出名。房县是十堰市下辖的一个县,这里因《诗经》出名。一是传唱至今的《诗经》民歌,日常唱的最多的几首是《关雎》《桃天》《伐檀》,家中有老人去世,甚至会请人来唱《蓼莪》作为祭文:“萝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二是因为这里被房县人认为是尹吉甫的故乡,《诗经》中有几首在末尾处有这位西周人的署名。一位本地研究者认为:“周大师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期《诗》的总编纂者,房县是尹吉甫故里,‘二南'交汇处,也是《诗》的重要采风地。”
秦人是踏着周人的步伐,从甘肃礼县,沿着渭河,一步步深入关中腹地的。由于祖祖辈辈从事养马驾车,再加上百余年的不断征战,彪悍强健的秦人充满马上民族的杀伐之气,而承袭周人的农耕文明,善于畜牧的秦人,性格里既有务实的一面,也有强悍的一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正是这种民族性的集中体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是写在渭河边上,这是秦人受周文化影响的结果。
河,在先秦专指黄河。汉代以前,黄河称大河。诗经时代,黄河水我见清澈。自汉代以后,由于环境恶化,河水变黄,大河开始改名为黄河。
西周开始建立的同姓不可通婚,到战国时期已经规范。《齐风》有四篇讲以下故事:以美貌闻名列国的文姜嫁给了鲁桓公,文姜是齐襄公同父异母的妹妹,两人自少年时便有了不伦之恋,齐襄公派人杀掉了鲁桓公,引发了国际丑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