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的读书笔记
大家小小书 春秋战国史话
第一章 春秋简史
东周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自周平王东迁雒邑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前770一前403)为春秋时期,自三家分晋至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前403一前221)为战国时期。“春秋”之名来源于记载这段历史的主要文献《春秋》一书,“战国”之名来源于当时人称秦、楚等不断进行战争的七大国为战国 引自 第一章 春秋简史——社会转型(上) 001 前者(春秋时期)讲述六大事件,而其所体现社会转型的内容有三大问题:第一,宗法制度破坏,贵族政治瓦解;第二,天子权力削弱,诸侯互相兼并;第三,华夷关系由紧张走向融合。 引自 第一章 春秋简史——社会转型(上) 001 一. 平王东迁 贵族政治日渐衰败
由丰镐迁到洛邑
周平王 就是宜臼
周幽王废申后 立褒姒为后 废太子宜臼 导致国破家亡身死
早在春秋中期 周室大夫辛伯已将宗法制破坏的情况 总结为十二个字:“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他。”这句话记载在《左传·桓公十八年》。杜预解释说:“并后”就是“妾如后”,“匹嫡”就是“庶如嫡”,“两政”就是“臣擅命”,“耦国”就是“都如国”。 引自 一 平王东迁,贵族政治日渐衰败 002 二. 尊王攘夷 华夏民族的自救运动
这样的君长初称“方伯”,亦称“侯主”。后来由于战争增多,方伯成为地区诸侯的军事首领,亦称霸主。霸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国力强盛;二,盟国拥护;三,天子承认。 在春秋时期最早成为霸主的是齐桓公。 引自 二 “尊王攘夷”,华夏民族的自救运动010 齐桓公为伐宋而先“请师于周”之举就是尊王
齐桓公于前656年率领诸侯军南下伐楚是他的尊王攘夷功业的顶峰
齐桓公 公子小白 公子纠 管仲
微管仲 吾将被发左衽也
楚国与齐国召陵之盟
宋襄公争霸败于楚
晋楚城濮之战与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重耳 为答谢在流亡期间曾受楚国礼遇 退避三舍
三.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襄公以西陲大夫的身份率众救驾 护平王东迁 以功封为诸侯 这是秦立国的开始
秦穆公(前659一前621)是春秋时期秦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他的夫人是晋太子申生之姊,系齐桓公的女儿与晋献公所生,因此他与东方的大国晋,齐都有亲戚关系 引自 三 秦穆公称霸西戎 028 结秦晋之好 陪嫁的奴隶百里奚 五羖大夫 羖 gǔ 因为是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换来的
晋献公晚年欲废嫡立庶,引起内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夷吾、重耳外逃。献公死后,晋国贵族互相残杀。 引自 三 秦穆公称霸西戎 028 公子夷吾就是后来的晋惠公 接着是晋怀公 然后是晋文公 就是公子重耳 接着是晋襄公
秦穆公对晋惠公怀有仇恨之心,对晋怀公也很抱怨。他从楚国迎来公子重耳,并以宗室女五人为重耳妻,礼遇甚厚。 引自 三 秦穆公称霸西戎 028 秦穆公伐郑 百里奚反对 郑国商人弦高 崤之战 xiáo
四. 楚庄王陈兵洛邑,问鼎王室
楚庄王问鼎雒邑之事,震动了王室和各诸侯国。这宣布了“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成过去,“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也将结束,“尊王攘夷”的民族自救运动也已无人再提了。 引自 四 楚庄王陈兵雒邑,问鼎王室 035 五. 弭兵之盟,通向民族和解之路
弭兵 mǐ 平息,停止,消除
弭兵就是停止战争 就春秋中后期来说,主要是停止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
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 易子而食 析骨而炊
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的自然融合,是社会历史的进步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夏、商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西周实行分土封侯制,使华夏族与蛮夷戎狄各族错综交叉居住,也就是大分散,小聚居。这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引自 五 “弭兵之盟”,通向民族和解之路 037 蛮夷武力征华夏 华夏文化融蛮夷
以下两组有关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例 1. 戎狄与晋人的融合关系 2. 楚庄王请师傅教太子学习华夏文明
弭兵之盟前后举行了两次 第一次弭兵运动是宋国上大夫华元发起的 因此称为华元弭兵 第二次弭兵运动是宋国执政向戎发起的 因此也称为向戎弭兵 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
六. 吴越尊周争霸,民族融合关系的扩大
吴王诸樊之弟公子季札
当地居民属于百越之一支。至春秋后期,国君名允常,国势渐强,始称王,常与吴交战。允常死,其子句践继位。前496年,吴王阖庐与越战,为句践击败,阖庐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前494年,吴伐越,败越军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南太湖中),越王句践求和,请为属国,夫差同意。 引自 六 吴、越“尊周争霸”,民族融合关系的扩大 050 卧薪尝胆
第二章 战国简史
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与魏齐徐州相王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宗法制破坏后必然出现的情况。关于分晋的经过,要上溯到春秋中期。当时晋的公室已中衰,国家政权逐渐为六卿所控制。所谓六卿,就是韩、赵、魏、知、范、中行(荀)氏六家。后来,韩、赵、魏、知四家联合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至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消灭知氏,三家控制着晋国的政权和晋国绝大部分上地。 引自 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与魏、齐“徐州相王” 060 “田氏代齐”的事件就其性质来说,与“三家分晋”基本相同,就是异姓卿大夫篡夺了国君的宝座。确切些说,应叫作“田氏代姜齐”。 引自 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与魏、齐“徐州相王” 060 战国前期,华夏族各诸侯并无“王”的称号,因为王是夏商周三代天子之称号。被天子分封的人只能称侯、伯等,可尊称曰公。可是自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周天子的处境每况愈下,各诸侯已不甘于侯、伯之名。尤其是较强大的诸侯,至少在国内,早已以国王自居,凡事并不请命于天子,而是为所欲为。 引自 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与魏、齐“徐州相王” 060 李悝魏国改革kūi
秦国商鞅变法
魏君为改善与齐国的关系,共同对付强秦,便于前334年,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称王。史称此事为“徐州相王”。这是战国时期诸侯称王的开始。 “五国相与王”是说魏、齐、赵、燕、中山五国诸侯互相承认称王。《战国策·中山策》载:魏、齐“徐州相王”之后,魏相公孙衍(犀首)欲尊魏及齐、赵、燕、中山等五国之君皆称王。 引自 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与魏、齐“徐州相王” 060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楚国吴起改革
削弱世卿世禄制实行中央机构官僚化
削弱分土封侯制 推行地方行政郡县两级制
三. 从改税户为税亩到除井田,民得卖买
在土地国有制时期,实行的剥削方式是井田制,就是占有土地的贵族向土地的耕种者实行劳役地租剥削,剥削量相当于其耕种亩积或收获成果的十分之一,因称“什一”之税。农夫每户均耕百亩之田,作为承担剥削的不变条件,史称“税户”。 引自 三 从改“税户”为“税亩”到“除井田,民得卖买” 072 《国语·齐语》则称作“相地而衰征”。韦昭注日:“相,视也。衰,差也。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 这次税改就是放弃了每户农民以百亩为剥削单位的劳役地租制,实行视田地好坏和产量高低按等级征收的实物地租制。 引自 三 从改“税户”为“税亩”到“除井田,民得卖买” 072 第一,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土地私有制,什么是土地私有权。土地私有制是国家规定的一种财产制度,是与国有制相对而言的。土地私有权是法律赋予个人或代理人对其所有的土地以占有、使用和处分(所有权的三要素)的权能。所有权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处分权有多种多样,如赠送、遗产继承、抵押、典当以及出卖等让渡关系,都属于处分权。其中的出卖权是处分权的最高表现,也是个人所有权即私有权的主要标志。 引自 三 从改“税户”为“税亩”到“除井田,民得卖买” 072 四. 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所谓“合纵”,就是关东各国组成军事联盟,以抗击强秦。所谓“连横”,就是秦在关东争取盟国,如韩、魏等,以破坏、打击合纵。南北联合曰合纵,东西联合日连横。 引自 四 秦王政(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079 秦并天下的当年,即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率领丞相、御史等重要官员在咸阳官举行廷议,主要是研讨建立新国家的制度和所行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其中对后代最具影响作用的有以下六个方面:一,以“皇帝”为国家元首的称号 二,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机构,丞相为皇帝的主要助手,为“百官之长”。 三,由九卿中之典客和列卿中的典属国主管外交和眠族事务。 四,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土封侯制,实行地方行政郡、县两级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 五,在全国范围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六,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律令,废除一切有碍于统一的旧制度。 引自 四 秦王政(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079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