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阳明学在明末已经不能充分把握这一代,这是因为里甲专制秩序的崩溃和由此而来的乡村度再建的过程,要求着与此相应的新的思想观念。李卓吾正是适应了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思想人物。与阳明学说“满街皆圣人”中良知或者定质的善为标准的命题相对,李卓吾的圣人观则强调善不是定质的,因而无善。这种无善之善是普遍具体存在的“不容已”,它的普遍性不是抽象而来的超越之物,而是体现为个别的当下的、但却是人人都具有的“不容已”状态,这的普遍性境界也就是不自以为圣的真圣人状态,用王龙溪的话说,就是不能以己为是以人为不是,以“有我”来区分我和人,居高临下地以秩序伦理强加于人。 引自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41人阅读
Atarax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所谓“不容已”,就是“要从其深层的冲动之处、以其原初状态去看人之自然。从这一点上说,这...
-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沟口指出:“李卓吾对异端的自觉意识,他的孤绝的自觉意识,不是由于他脱离了世俗之后才获得...
-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来自西欧的“普遍性”概念只表达了一类阐述近代的思路,它与中国思想史中的“普遍性”相对,...
-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它(《童心说》)的难解之处在于沟口并不是把“童心说”简单地视为与六经、《语》、《孟》等...
> 查看全部10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