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今天的“救救孩子”
芝婶提到“留守儿童”一词,我才知道,原来“留守”一词在乡村已经很流行、很普遍,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一个普通老人口中所使用的词语,这也意味着他们已经默认了这一历史存在和处境。 芝婶始终一脸平静,甚至还带着一点嘲讽的意味, 我问她有没有觉得心里难过。她说:“难过,咋不难过?那有啥门儿,大家都这样。”我反复启发父子分离、家庭割裂, 情感伤害所带给孩子的那种痛苦和悲剧感(这一启发甚至有点卑鄙),芝 总是重复一句话,那有啥门儿,大家都是这样子。很显然, 芝婶没有这种体会,因为这种处境太普遍太正常,是一种极其自然、日常的状态, 何来悲剧之感?所谓的悲剧与痛苦只是我们这些“参观者”和“访问者”的感受。面对这种已经成为日常状态的分离,他们又该怎么办?天天痛哭、难过?那生活,又该如何度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必然结果,因此是经济的,也正因经济,城乡的教育资源差距已然愈来愈大,正因为经济,乡里孩子的生活变得愈来愈不纯粹,寒门难出贵子已然成为一个既定事实,这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难改变。 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和老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也是微妙的,经济划定了分离的事实,但感情却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改动,孙儿需要照顾也不愿离开老人,老人也并非是“慈善的和人”,把孙儿带大的感情也是相当深厚,但不愿意带孩子奔波外地照顾儿子一家,这样便构成了一组父母外出工、爷孙留在乡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相当常见。此外,婆媳矛盾也是一组家庭关系的重点,这里没有展开细讲,但在一些片段里,比如芝婶的讲述,五奶奶溺死的孙儿那里,都隐含着婆媳关系的微妙。 “梁庄猪场,教书育人”更是十分具有讽刺意味。儿时的村庄文化,在经济的割裂中,像坑塘一样沦为一滩死水。
OGFUZ711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我的故乡是梁庄
穰县 吴镇 梁庄 梁庄分为两大家族 韩家 梁家 这章介绍了基本的梁庄概况 历史 人口 和工作结构...
-
第二章 蓬勃的“废墟村庄”
第一代打工者还愿意在村庄盖房子,因为那是他的家,在这里,显示自己的财富是确定自我价值的...
-
第三章 今天的“救救孩子”
-
第四章 离乡出走的理想青年
1994-4-17 星期日 晴 却上心头,无计。 如置身于一个真空的袋子内,与世隔绝。路上来来往往的...
-
第五章 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
如果你出生在农村,又生长在农村,你会发现,在那些看似朴素,愚纯。木讷的脑袋中,常常蕴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