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理性」并不是认识主体的一种能力,而是「认识的无限潜能阶次」,即认识之可开展的无限潜能。 潜能,譬如一颗种子,总是被动的,只有在它遭受异物(如阳光、土壤、雨水等)时,才得以从纯粹潜能开展为现实。同理,理性正是这样一种被动的纯粹潜能,有赖于来自异物的影响。 然而,倘若理性以自身为对象,那么所认识到的便是「还未开展的纯粹潜能之无限性」本身,即与「存在」相对应的「非存在」——虽然,这样一种非存在总会朝向存在演进(发芽),进而朝向「存在的全然充盈」(有机完全体)。 在此,对一切现实之认识后于一切现实之存在,认识需要异物(即现实之存在)触发,“那么与「认识的无限潜能阶次」相应的不可能是其它,只能是「存在的无限潜能阶次」,而这也就是理性天生的和天赋的内容”。(XIII, 64) 尽管严格来说,还未现实化的理性本身(非存在),是没有任何内容、无可谓述的,但仍可以这样说,存在之纯粹潜能的无限性,就是理性的原初内容/先天内容,或说原初概念/先天概念,它蕴含着存在之无限可能的。 谢林以「存在的无限潜能阶次」取代了康德的「范畴分类学」作为概念之来源,并反驳黑格尔(理性科学)将现实界定为一种纯然的逻辑进程,也即一种纯然概念之间的运动,与此相对,谢林的模型则强调,现实是由思维将概念过渡到存在(并由此先行地处于思维面前而有待被认识)的产物(海德格尔的「让-绽出」或许与此吻合),思维与存在在此耦合,两者同时从纯粹潜能之无限性过渡为现实。 因此,黑格尔或理性科学意义上的现实关乎「本质」(是什么)(有待一再进行规定/否定),而谢林意义上的现实则关乎「实存」(如何存在)(有待一再进行开展/生成)。谢林认为,唯有从纯粹潜能过渡到现实,构成理性之自我外化-自我认识的演进运动,才会有科学。 摘:
当无限的潜能阶次表现为通过它过渡入存在而出现在思想面前的东西的在先者时,并且当与无限的潜能阶次相应的不是别的,正是一切存在时,那么理性就是通过据有这一潜能阶次(从它出发,一切对理性而言的现实之物都可以出现),确切说来,是通过把潜能阶次据有为与自己一道生长、不可被剥夺的内容,从而被设定在指向一切存在的先天位置上,就此而言,人们也就把握到,存在着一种先天科学,即先天地规定一切“所是”(而非“实情”)的科学,以此方式,理性就能够从自身出发、不需要经验的任何帮助地达至一切实存者的内容,进而据此达至一切现实存在的内容,理性并没有先天地就认识到,这个或那个东西现实实存的实情(因为这完全是另一回事),相反,理性只是先天地知道,如果某物存在,那它是什么或者能是什么,也就是说,理性先天地规定着一切存在者的概念。[……]理性所意愿的,除了它的源初内容,再无其它。(XIII, 66) 引自 第四讲——论本质与实存的区分及理性科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