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water
《像水一样吧,朋友:我从父亲李小龙身上获得的智慧、哲思和勇气》 ◆ 序 >> 像水一样”强调的是将流动与自然寓于生活之中。水随器聚形,亦柔亦刚,简单自然,而且总有办法保持流动。想象一下,你能否变得那么灵活、敏感、自然、势不可当?对于我父亲来说,“像水一样”就是武艺的巅峰。对我来说,则是做人的巅峰——成为一个善于表达自我、强大而自由的人 2023/10/1 发表想法 人生的终点是死亡 因此以什么状态走向结局不重要 以什么状态活好每一分钟更重要 >> “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终点。” >> “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终点。” >> 我们要腾出空间接纳生活的波折和起伏,学着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灵活、敏感、自然、势不可当。 >> 人必须有技巧地经受挫折才能成长,否则他不会有内在的动力发展出自行应付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 第一章 水之道 >> 凭直觉回应对手,不要困守自己的策略,一味盘算自己的出拳和招式 >> 水的本质,是流动。它有办法绕过(甚至穿过)障碍,我父亲称之为“无限”。水的形态取决于周围环境,因此可以随时流向任何能够流动的方向。这种开放与顺应意味着它随时随地都做好了准备,但却是非常自然的准备,因为它所做的就只是全然地做自己而已。所以,像水一样,就是要在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时,尽可能地顺应生活的湍流,实现最完整、最自然、最真实的自我。 >> 成长、发现,都需要积极投身其中。我日日如此,有时如意,有时失意。 >> 虽然我们的确为了活着而投身于生活,在呼吸、在做事,但许多人并未保持着自我意识和自我觉知,直至发挥自身潜能。我们没有主动引领生活,没有关注和利用我们的能量、所处的环境和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生活只是发生了。我们受困于无意识的生存模式,却忘记了我们其实有很多选择、很多方法可以全情投入、创造生活。 >> 活在当下和保持觉知是其中的关键。如果我的心中满是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心情不好就对别人大发雷霆,那这并不是在主动回应——只是在被动响应。 >> 要能够观察自己,才能看到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我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就能看清周围环境和自己内心的状况,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选择要以怎样的方式投入其中。如果看不到自己有选择的余地,主动回应就无从谈起。 >> 我不再试图控制这场错综复杂的冒险,也不再试图令其变得完美。我投身其中,参与创造,但不再强求。 >> 就像僵化的思想或态度妨碍你学习成长,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压力和不满。如果你在思考或遇事的反应上无法做到柔顺,你能获得的成功、成长和快乐也就非常有限。 >> 生活变化不休,恰如奔流之水。”生活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无定式 >> “基本姿势是根基。”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生活之道。有一个好的根基,也就是有一个能适应变化、移动自如的强大姿势。在放松与紧张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平衡,从而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换言之,就是要能够简单轻松地辗转腾挪,不为自身重量所累——“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身心结构”,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姿态。 >> 我们需要一些适当的紧张——足以让我们活在当下,保持柔顺,充分投入,这样一旦闸门打开,我们就能继续流淌。 ◆ 第二章 空杯 >> “你如不先倒空自己的杯子,又如何喝得了我这杯茶?” >> “饱学之士”无法真正领会禅师的话,因为他一直在对照自己的所学进行比较判断。 >> 他的心(他的杯子)里满是他自己的观点(衡量和评估禅师说的每一句话),无法再接纳别的东西。禅师借满溢的茶杯告诉他,必须放下自己所学,即倒空自己的杯子,才能真正倾听和吸收新信息。 >> 我父亲认为抛开先入为主的观点和结论,本身就是一种解放。事实上,如果你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践行这一点,将会大大地拓展你的生活。 >> 空性,在我们对心智的初步探讨中,意味着一种开放和中立的状态。如果你的心里塞满了已经掌握的观念与信息,还有你对这些事物的感受,便没有余裕容纳更多。你放弃了接触新的可能和新观点的机会,限制了自我。为了学习新东西,我们首先得为它们腾出空间。 >> 清空你的心并非是要你忘记所学到的一切,放弃你所相信的一切,而是应该怀着拓宽眼界、不妄自评判的意愿,迎接每一次对话、每一次互动和每一次体验。你必须暂时放下你自认为熟知和相信的一切,才能充分体验当下。要知道,一些自己深以为然的事物,你可能并不知其全貌——事实上,它们仍处于发展之中,还会随着你的学习成长而改变和进化。 >> 一个开放地对待生活的心态也应该是泰然、中立的。“纯粹的看”指的是在感受事物时,尽量不要将自己的偏见和观点投射于其中,这样你看到的才会是事物客观完整的“真相”或者现实。 >> 不依附于其他,去看事物本来的样子。拭去累积于我们自身存在上的尘埃,露出本来面目,如其所是,如其所真。卸下成见的包袱,敞开自己,去迎接将来的人和事。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静观周围发生的一切。你只是观看,而在这种观看中,你看到的是整体,不是部分。 >> 这一理念指觉知周围和内心发生的一切,不予评判、挑拣或解释,只是保持全然的觉知。纯粹地看见事物的本质。充分感受,从而获得完整而非片面(局限)的体验。 >> 倘使能做到置身事外,不加评判地观察这个人,你可能会发现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生气,甚至还能进一步弄清楚为什么这能让你如此生气。更重要的是,你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 不再执着于个人好恶,只是单纯地观察,可能会得到大量的信息。 >> 无念意味着在思考过程中不要被你的念头牵着鼻子走。换言之,不要陷于一念,不可自拔地围着它打转,遮蔽此刻流经你感官的其他感觉。当讨厌的人做了惹你生厌的事时,不要陷在那里。 >>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脱离当下了。你被困在一个满是愤怒的盒子里,无法脱身,无法再纯粹地去看,也必然无法做到不加评判地觉知整体。而且,你还变得不快乐了。 >> 什么是评判?就是赋予一个人、一件事对错、优劣或好恶的结论。这样做为什么于我们不利?首先,我们要区分评判和辨别。 >> 采取评判的方式,我们的立场是僵化的;采取辨别的方式,我们是怀着理解之心去感知。评判之所以于我们不利,是因为它让我们看不到其他选择,还会让我们彼此对立:如果有人对,那就一定有人错。但辨别是个体基于所得信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无关指责。 >> ?你的杯子太满了。你在将你感知到的东西,硬塞进比较和判定的狭隘框架里。你不再拥有流动的辨别力,相反,你在等待时机,用你的评判发起突袭。 >> 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从来不是处境,而是你如何看待你的处境。觉察你脑海中的看法。把你的看法与真实的处境区分开来,处境永远是中性的,永远只呈现它本来的样子 >> 欲做大事、成大业,总难免遇上一些大大小小的障碍。这些障碍本身无足轻重,要紧的是你的应对方式。我发现面对挑战时重要的只有一件事:你是如何回应的? >> 活在当下是指充分觉知此时此刻,与正在发生之事保持联结。比如,不要让思维跳回过去,拿眼下之事与去年类似的旧事做比较。也不要跳到未来,琢磨你今天下午或下周要做点什么,或是惦记正在做的事今后会有何回报。正念训练就是要将意识集中于当下,充分地体验当下。 >> 格斗时不顾当下的实际情况,执着地想要施展某些战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被你的训练、策略或情绪所困,无法对正在发生的当下做出反应。换言之,就是作茧自缚。听着是不是很耳熟? >> 他之所以输,是因为太执着于他理想中的战斗,不顾实际战况。当战况偏离预想时,他缺乏流动性和对当下的关注,缺乏成熟的技巧和能力当即做出适当的反应,改变自己的方针逆转乾坤。他的心陷在他预设、希望、假想的情形中,无法看清、感知和回应实际情况。他没有活在当下。他的杯子太满了。 >> 使心无所住,一刻不歇地流动,摆脱限制和区隔。切勿有意将心系于一处,而应任由它充盈周身,自如地流动于你的生命之中。不要心生执着或使其凝固。不要站在预设的立场上看待“实然”。我们并不是要断绝情绪或感觉,而是要让其不黏着、不闭塞。 >> 清空你的心,似水,无形无状 ◆ 第三章 永恒的学生 >> “应该”一词就是一个关键指标,它表明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你的我执,而非灵魂。如果你的决定大多出于“应该”,那么指引你的未必是你真正的本性。你可能把做主的权力交给了任何“应该”的仲裁者——父母、伴侣、老师、宗教信仰、社会等。 >> 我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我们把幸福与否寄托在了外在事物上。 >> 无知(ignorant)”这个英语单词本身也藏有线索,它的词根是“忽略(ignore)”。你在生活中忽略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一直挥之不去,你却一再回避?有什么感受三番五次卷土重来,你却压抑和否认?有什么模式在你的生活中反复上演? >> 我们每天都在做这种事,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别人。并不是说别人不会给我们添麻烦,但解决的办法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永远。我们只是需要开动脑筋去寻找那些暂未找到的办法。 >> 无论喜欢与否,我都不得不接受身处的环境。作为一个内心充满斗志的人,一开始我想要对抗环境。但我很快就意识到,我需要的不只是会导致自我消耗的内在顽抗与无谓冲突,相反,我更应与之联手,去适应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 >> 在持续探究问题时,建议将写作当成工具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整理你的想法。不要只是在脑海中想,而要将它们写下来。真真切切地记录下你的喜好、你的好奇心、你的实验、你的想法、你的梦想。如果只是停留在想法,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再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想法可能只会随波而来又随波而去,只是一场模糊的梦境或回忆,缺乏真正的行动计划。 ◆ 第四章 对手 >> 了解自己,就是要研究你与他人的互动。 >> 我父亲说的感情根植于情境——要与眼下的情境保持恰当的关系,感受当前环境中的能量,也就是感受当下正在发生之事。 >>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评估他人,感知彼此的能量,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 我们越早认识到在生活的大图景中没有输赢之分,就能越早摆脱争夺意识,简单、积极地活着。 >> 一个人是否过得“好”是有外在标准的。但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地知道,你的生活对你来说算不算好。只有你才知道你的内心和灵魂是否满足。只有你才知道多年来是什么样的恶魔占据着你的情感空间。所以我建议在我们的一生油尽灯枯之前,少花一些心思在相互较劲上,多花一些心思去学习经验、创造转机和获得成长。输赢不过一时。 >> 用这种方式与人交往,我们与他人是脱节的,也与真实的自我脱节,只为获得某种外在的认可。 >> 它们会让你的成功永远来自外在,不受你掌控,因为你一直在追逐别人眼中的胜利和认可。最重要的是,它们会妨碍你真正做自己。执着于结果,就是在否定你致力于做自己的决心。 >> 没有对错,只有“实然”。我们不该在“变好”的过程中羞辱或打击自己,也不该羞辱或打击旁人来衬托自己。我们要做的只是观察、留意、好奇我们的反应所暴露出的东西,然后选择该如何前进。 >> 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自己性格的全部方面,所以在人生旅途中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谁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但如果我们有兴趣去关注自己的人际互动,对交流的过程和对象抱着好奇,就可以顺藤摸瓜发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每一场相遇都是一个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 >> “原谅他,就是原谅我自己。”我不再评判他的行为,也就不再评判自己的反应。我想证明他做错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但如果你需要以此来证明自己没问题,那么你真的没有问题吗? >> 我们所有的辩白、分析和解释,都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受害者身份或优越感。毕竟,挑别人的毛病,可比承认自己内心的创伤来得容易多了。 >> 我们大多数人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视为他人手中的傀儡,从而逃避为自己那些动机不纯、心思不正的行为负责。 >> 路易兹“四个约定”中的两个就是“勿要妄加揣测”和“勿要对号入座”。 >> 我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我们把获得幸福与平静的责任推给了外界。我们以为自己的心情好坏,皆因其他人或事使然。我们执着于外在的人、事、物,赋予他们或诱人(我想要)或无趣(我不想要)的特征,给了他们掌控我们内心世界的力量——掌控我们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满足感。 >> 在武术中,这个“法则”类似于利用别人攻击的动作,为自己制造一个出手的空当。就像在练习黐手时,要与对手的能量相调和,感知反应的时机。在面临个人挑战时,你可以借用某人或某种情境施予你的能量,转化成适当的反应。 >> 随着变化而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状态 >> 这样不是很好吗?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允许别人拥有他的感受和想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必自我辩解,也不必反驳他人。大家只是聚在一起,相互分享,然后各自散去,相安无事——兴许还能开拓彼此的眼界。如果一段关系有害无益,你随时可以毫发无损地离开,允许对方做他自己,只要和你保持安全距离就好。 ◆ 第五章 工具 >> 目标清晰很重要,不仅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果决地推进行动计划,更因为在遇到障碍时(一定会遇到的),你需要靠这种发自灵魂的强烈与清晰的目标,避免自己迷失在困境中,避免自己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偏离轨道 >> 你可以根据实验和反馈的结果,及时改变行动路线。毕竟,始终活在当下才能让我们立刻觉知前进的方向有误。但如果我们并未活在当下,并未保持觉知,还态度消极,就会继续迷茫散漫下去。 >> “行动是培养自信的捷径。”我父亲如是说。做出一个微小的行动,让这个行动带给你信心,再让这份信心产生更多行动的能量——滔滔江水,源自融雪。 >> 人必须有技巧地经受挫折才能成长。若你从未受挫,就永远不会想办法应对挫折。而在“像水一样”的修行中,我们要有意、巧妙地制造挫折。自己选择经受挫折总比被挫折杀个措手不及要好得多 >> 我们不断锻炼自己,追求最好的成长,久而久之,这趟旅程本身就会变得很愉快,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我们开始接受磨难带来的任何教训,不再只为结果而活。不错,我们在生活中是要处理些棘手的事情,做些艰难的选择,但学着热爱这个过程,看重前路上的种种可能性,能让我们放下怀疑、恐惧和担忧,转而看到自己的无限潜能。 >>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目标并非一切。事实上,只想着实现目标,往往会错过整趟旅程——达成目标后也只会发现又要开始追逐下一个目标了。 ◆ 第六章 障碍 >> 碰上障碍,首先要与之同在。与之共存,适应它,从中吸取教训。它要告诉你什么?要教你什么?你要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跨越它?你需要学习什么新技能?你需要治愈什么旧创伤?你登上擂台,在脸上挨了好几拳后,是否学会了闪避和掩护,并最终学会如何反击?还是你只是站在那儿,一直挨打,直至倒下,再也爬不起来? >>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应对。你的心态决定了这件事的意义,决定了这件事究竟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 学习本已经很辛苦,所有的抱怨、呻吟和担忧只会让学习难上加难。她不必非得喜欢学习,但若要想做到最好,学习就不可或缺。所以,我希望她在完成手头的学习任务时,尽量摆脱消极的情绪和悲观的想法,让它们变得中性。 >> 万物之所以有意义,在于你赋予了它们意义——而不是别人赋予的。即便你赋予它们的意义源自他人(你的父母、牧师等),选择采纳这个意义的人依旧是你。你才是掌控一切的那个人。 >> 担忧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你的问题又多了一个。悲观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你以为无计可施,使得问题难上加难。恐惧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我们不敢尝试,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怀疑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只让你有了一个放弃的借口。冷漠解决不了问题,只让你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 >> 一个人应该摆脱我执,专注于要做的事,仿佛此刻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之事。把自我当作一种工具,而非一种执迷。在内心深处,做个普通人。 >> 何谓意志?就是要在不断变化的世事中对自己的能量加以引导,使得自己的行动方向与世事的发展协同一致。 >> 如果你热爱生活,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活是由时间组成的。” ◆ 第七章 暴风雨 >> “存在的对立面是什么?最不假思索的答案或许是‘不存在’,可惜不对,存在的对立面是‘反存在’。”“不存在”只是一片荒芜,而“反存在”却是一种由衷的、对生活的抗拒。那段时期,我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一种“反存在”的状态。我虽然存在着,但却没有活着的感觉。我一天天地过日子,但全都是走过场。我以前有过计划,做过选择,但现在只是在机械地过活。 >> 我们永远身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摆脱内心的僵化,你才能随着变化而不断灵活改变。朋友,敞开心胸,保持流动。流动于全然开放的生命中。只要你的内心无有僵化,外在之物必将自现。行如水,止如镜,反应如回响。 >> 知道且理解自己的问题,看清根源在哪里。体会并分辨你的感觉:悲伤、愤怒、孤独还是痛苦。看看你哪里被阻塞了,哪里正愤怒着,哪里还痛苦着。可以的话,弄清缘由。 >> 以乐观的言语说出你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言语走入新的生活方式。 >> 如果在起步时冲得太猛,就难以撑到终点。不要急于“抵达”,好像生活真有什么目的地似的。你只是在生活,要尽量活得真实而有生气,细水长流。所以,按你能维持并全力投入的速度前进就好。 ◆ 第八章 有生命的空 >> 我们此前所说的“空”都是一种精神状态——对正在发生之事保持开放,活在当下,摆脱评判和惯性思维 2023/10/17 发表想法 不评判 >> 觉知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摆脱固有的二元思想(好与坏、对与错)的禁锢,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无所执。你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只需要接受、承认和感知每时每刻发生的一切,包括可能产生的任何阻抗。 >> 觉知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摆脱固有的二元思想(好与坏、对与错)的禁锢,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无所执。你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只需要接受、承认和感知每时每刻发生的一切,包括可能产生的任何阻抗。 >> “清空你的心”追求的是一种诚实、赤诚、真挚和直率的心理姿态 >> 如果你能充分体会并诚实面对你的经历,就能真正着手研究它。你会开始意识到是什么让你兴奋、让你喜欢,又是什么让你厌烦、让你避之不及。你会开始明白你面对的障碍是什么——你抗拒的人、你忽略的地方、你再三重复的模式。在这种状态下,你能看清自己的强迫性想法、日常习惯、评判、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和反应——但有且仅有的一个前提是,你能毫无保留地对自己诚实。 >> 对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缺乏觉知。我们狭隘地将事物理解为非好即坏、非对即错,做出没有技巧的被动响应。我们采取自我防卫的态度,不愿倾听或考虑别人的观点和感受,处于偏见之中。我们不愿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另一种体验、另一种方式。我们不愿相信别人没有恶意,不愿考虑他们有他们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不愿看清是因为内心的障碍,让我们陷在同样的行为模式中不可自拔。我们在生活的波涛中浮浮沉沉,不知何处是岸,光是为了拼命将头露出水面呼吸,就已竭尽全力。 >> 一旦我们承认自己(和其他人)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开始自我提升,便进入了流动阶段。在这一阶段,有意识的觉知开始萌芽 >> 我们磨砺自己的工具,努力改变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继而推己及人,开始对身边的每个人抱以同情。为何同情?因为当我们开始成长,理解自身的局限性时,我们也开始认识到其他人的局限性,对他们的感受焕然一新。 >> 我们学会接受生活不断变化的本质,与之合作,不再对抗。 >> 他灵光一闪,有了对策。这对策并非推演自任何兵法,兵法理论直接化成了武士的本能。靠理论推演出攻击方式相当费时,在速度决定一切的情形下,往往会招致失败。武士的本能不同于动物本能。前者犹如一种内在反应,源自智慧与训练的结合。那是一种超越推演的终极理性,是种无须思考就能在刹那间采取正确行动的能力 >> 间不容发的行动并非推演自兵法的理与术,而是一种无须思考就能在刹那间采取正确行动的能力。唯有将武士积累的智慧与训练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这种反应。 >> 你能流动无碍地与当下的时刻共同创造生活。在这种空性中,空我合一。 >> 我们要在生活中消除什么间隙?在武术中,我们要消除的是自己与目标之间的间隙——在生活中,这个目标就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切,譬如我们的追求、梦想、人际关系和工作。 >> 我们要学会保持机动的技巧——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前进;我们要学会敏锐的技巧——不管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感知出眼下需要做些什么;我们要学会把握时机的技巧——不仅能制造时机,还能抓住激发动力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学会理解的技巧——审视并学习我们过去的经验,将以往获得的智慧运用于当下的情境;我们要学会自发的技巧——能够自然、直接地采取最有利的行动,不被过度思考所束缚。 >> 留意你身体的感受。当你感到轻盈、活跃和振奋时,就该追随这种指引。当你感到拘束、沉重或枯竭时,就该想办法有效地弥补、表达来消除这种感受。但千万别掉进错失良机,又或者自寻烦恼的间隙里。 >> 他们努力培养内在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源于孜孜不倦地了解自己,并与变化和未知结盟。 >> 勇士也会害怕,但他们通常不会不安。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工具、有能力、有自信解决问题,也会坦然地面对失败。他们知道自己与生活、与周围的其他生命是一种共创关系。他们会自己决定何时该行动,何时该退让。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因而无论是面对潺潺的溪流还是肆虐的风暴,他们都能够迅速跨过间隙,在空性中坚定地采取行动。 ◆ 第九章 截击拳头之道 2023/10/19 发表想法 !以目的为过程 >> 我们不该把所有时间都用于追求生活的某种外在形式,想借此收获快乐、平静与强大。相反,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快乐、平静与强大,然后将这些融入我们的所做、所想,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譬如,不要把你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希冀有朝一日它会带给你满足和快乐。而是要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快乐,然后把这些融入你的事业和生活。 >> 我们不该把所有时间都用于追求生活的某种外在形式,想借此收获快乐、平静与强大。相反,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快乐、平静与强大,然后将这些融入我们的所做、所想,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譬如,不要把你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希冀有朝一日它会带给你满足和快乐。而是要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快乐,然后把这些融入你的事业和生活。 >> 我很欣慰自己每天都在真诚地成长,我也不知道我的极限在哪儿。可以肯定的是,我天天都在收获新的启迪、新的发现。不过,最大的满足还在后面,我想听到有人说:‘嘿,终于有个真实的人了。 >> 自由就是完完全全地做自己——在心理、情感和精神上不受他人的控制或操纵,允许自己为自己而行动。如果你害怕这么做会让你失去很多东西,那么请想想看,你失去的都是不属于你的东西,而你得到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 如何才能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我们很容易失控,变得愤怒和好斗。但要想冷静地面对对手(或面对自己),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就一定需要安静的力量。这是一种无可撼动的平静,一种深深的定力,一种强大的认知。 >> 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我的内心都无所拘束。我,是无限的。 >> 妄心(自我误导)是指心被聪明和结果所累(聪明反被聪明误)。它每时每刻都在反思,从而妨碍了心灵的自然流动,因而也扼制了它的创造力、真实的表达和自由。车轮如果死死地固定在车轴上,便不能转动。若心束缚于一处,注意力过于狭窄和执迷,就会觉得一举一动都束手束脚(犹如在最泥泞的道路上跋涉),无法自发地完成任何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